曾国藩励志青春不负伟人故事光耀千秋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
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
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不忘修身养德,有具体措施落在行动上。他不是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那样自我批评挂在嘴上开会说说罢了,他有具体行动。一日定意,一生践行。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给自己订了一份“日课册”,名之曰《过隙影》(如今我们叫它日记),天天写。在那上面写的是:“每日一念一事,都要写下来,以便触目克治。”凡是在白天做错的事情,无论是言语、行为还是思想,都要记下来,每次都不间断。
他必须字字楷体,以示严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不仅写,还要实践。在十月初九日,也就是刚开始写下第九页的时刻,他猛然意识到与小珊之间过去的恩怨误解,现在终于明白过来,当夜即向小珊住处赔罪,并且四天后请她吃饭效果很好,“从此欢笑如初。”
想那《过隙影》中一定还有很多丑陋的心理活动,这足以见证他的勇于自我批判敢于刺刀见红。这老干部真是让人敬畏无比!
这位人物,可以说是无限热爱本阶级的最高领袖道光皇帝。他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在新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身份,与满朝文武一起恭候龙颜(其实只是一次给太后的鞠躬),立刻想到咱们皇上的春秋已高,但仍能种下八阿哥,再次种下九阿哥,可见“圣躬老而弥康”。同时目睹七阿哥仅八岁就骑马显得那么威风,这都是特大的喜讯,要函告家人才智慧分享幸福。
这个忠诚老臣,从进士出身先任礼部侍郎管文教,再任刑部侍郎管司法,从未掌兵。当咸丰三年太平军攻破南京城时,他也不介意退出政治生活,而选择回到湖南办团练募湘军,说这是为了国家大局。此后他成了定制敌人的目标,对方称他可恶,可怕!
这个官员,从战争中学到了战争,只为更好的战斗。他咸丰四年十一月攻占黄梅县,将近九江府,那时候函告家乡:“现在军中声名极好,在所过之处百姓爆竹焚香跪迎送钱米猪羊犒军者络绎不绝。”如果他真发烧热血,那么太平天国内忧外患可能会得到解决。但偏偏他始终保持冷静,“寸心兢兢且愧且慎”,唯恐稍许侥幸心理侵蚀心灵。
两月前奉旨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但提醒自己:“但愿官阶不再进虚名不再张常葆此以无咎,即是持身守家的道。”第二年打败仗后,又整顿水师以鄱阳湖为根据地,“日夜操练夜防守”;“不能片刻疏懈”。
第三年,即咸丰六年战局扭转变动时期,他既担心弟弟也带兵作战凶猛异常。但湘军却被认为是东南地区最强悍的大队伍之一。而对待家庭成员尤其严厉,不允他们染上官气,让他们勤俭自食其果,同时注重学习劳苦,而非骄傲或放纵。不过即使功业达至巅峰,他依然担忧家族成员因功劳而变得骄傲自大,因为这一点容易导致家庭衰败。
像这样的人物,不仅严厉管理家族成员,而且对兄弟们进行思想工作,对他们提出警告及时指导,让他们认识到社会艰苦的情况,以及需要谦逊并适应实际情况,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但对于那些总是在言谈之间表现出挑剌态度的人来说,他们似乎缺乏这种深邃的视野和坚定的信念。我认为这样的例子应该被广泛传播,以激励人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将这些经历作为宝贵财富珍藏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