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复探索的个人成长与人物事迹中的恐惧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
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上开自我批评的先河,不忘修身养德、狠抓自己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闪念,都堪作样板。不像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只是嘴上挂着自我批评,就这样而已,他有具体措施,让落实在行动上。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那灵魂深处爆发反,将给自己订了一份日课册,说名之曰《过隙影》(联想到“”时者,“过电影”。)天天在上面写:“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如身过、心过、口过,一切都记出,并且终身不间断。
《过隙影》必须字字写正楷,以示狠抓狠斗狠修养。不但写,而且做。在十月初九日,也就是《过隙影》刚写到第九天,便猛省从前与小珊结仇怨,因为当初“我一朝之忿,不近人情”,是夜即到小珊住处登门谢罪;后四天又请她吃饭效果呢?从此欢笑如初,“前隙尽释矣”。
想那《过隙影》中一定有很多丑念丑事,此亦足见他的自我批评敢于刺刀见红。这老反,不壮反!
这家伙,可以说是无限热爱本阶级的最高领袖道光皇上。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十日,在欣逢皇太后七十寿辰之际,他以新任翰林院侍讲学士身份,与满朝文武一起跪拜,有幸目睹龙颜(其实看见的是给太后跪拜时高耸的龙臀),立刻想到咱们皇上的春秋已高,但仍然强壮,这样的忠爱老龙难道还不可怕不可恶?
这家伙,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每战必胜,不仅如此,还能总结经验教训,用兵打仗始终占据优势。他在江西建昌行营时,即函促家中子侄读书种菜养鱼喂猪,对待晚节依旧严格提醒他们:“余家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
他对待自己的兄弟也极为严厉,比如对九弟曾国荃屡次提出严厉批评和警告,要他注意自身修养和行为举止,使其远离骄傲自满。他认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此要求亲朋好友谦虚谨慎,不可因功名利禄而骄傲自满,这种态度和精神至今仍被人们称颂为楷模,而他则因为这种坚持和追求成为令人敬佩的人物。但同时,他这种严苛甚至苛刻的情绪也让一些人感到可怕,同时也使得许多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辛。
总体来说,这个时代的人们对于这样的人物既充满尊敬,也带有一丝畏惧,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这些价值观,而那些不能或不愿意遵循这些原则的人,则常常会遭受指责甚至排斥。而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无论是在历史评价还是现代生活中,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汲取很多智慧,但同时也要认识到他的某些方面可能会引起我们的担忧或是不适应。此外,我们应该明白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价值观虽然存在差异,但追求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等品质却是一致的,是值得我们共同学习和传承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