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沉淀的友情如酒越陈越醇厚
岁月沉淀的友情,犹如陈年的美酒,越发醇厚。孙荪老师,在我心中就像一位久违的文学巨匠,他的学识与才气,如同那初见时的仰慕,使我成为追星一族。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我不仅拜访了他一次又一次,更得以与他建立起师生之谊。孙老师,是永城刘河乡的人,他在年轻时便负笈求学,一直到五十多岁,那些年里,他以道德文章誉满天下,是名垂千古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书法家。他是我乡党中的骄傲,但我们相隔遥远,只能偶尔通过电话保持联系。
2012年的春天,我将要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便去郑州校对清样,并顺便去看望孙老师。那次访问,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兴奋和祝贺,以及他亲笔题写书名给予拙作增光添彩。2015年,我出版了《文化永城》、《魅力永城》、《风情永城》,三卷本历史文化散文,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个过程中,孙老师不顾眼疾,为我的作品作序,这份关怀让我倍感温暖。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除了友情,还有更多的是提携、关爱和期许。当我带着两瓶朋友送来的酒和酂城糟鱼前往时,孙老师出门相迎,其笑容里的深意让我更加敬佩。我想起杜甫的一句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当朋友重逢,无话不谈的情趣与共鸣,都显得时间飞快。
后来,当我收到孙老师手写的一幅书法作品,那是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话:“就船买得鱼偏美,踏雪沽来酒倍香。”这句话简短却深刻,它超越了语言之间的情感交流。我知道,即使身处不同的世界,我们的心灵仍然能够沟通,就像是山静云动,惠风广布,而我们的友情则是传递于千里之外。
为了表彰孙老师的成就和声望,他被邀请以赋体形式撰写关于永城市历史文化的一篇文章。这项任务虽然让他面临困难——病痛缠绵且需休息——但他依旧坚持完成。这部《永城赋》的诞生,不仅是对故乡土地和人民表示敬意,也是对艺术成长环境所做出的回报。他用自己的行草书体,将这篇文章精心书写,并赠予故乡,这份赤子之心令人印象深刻。
随着岁月流转,我们再次聚首于太丘古镇,当地设立了一座创作基地,而镇上的老者恳请孙老师题匾“太丘书院”,并获得了他的同意。在那个日子里,我们共享欢宴,但也因为他的健康问题而不得不节制。此后,每当我们交谈,都会提及那些沉浸于古典文学中的日子,以及它为生活带来的智慧与宁静。而最终,在红日西坠之前,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这个伟大的教师。一瞬间,就仿佛听到了那首古诗中的声音:“山竹绕茅舍,庭中有寒泉。西边双石峰,引望堪忘年。”
正是在这样的经历中,我明白了一件事情:友情,如同陈年的美酒,只有经过时间沉淀,它才能变得更加醇厚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