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反复的优秀学生格言座右铭

  • 经典语录
  • 2025年04月24日
  •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

曾国藩反复的优秀学生格言座右铭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

瞧瞧之后,更吃惊。这家伙,上承三省吾身的祖训,小承自我批评的先河,不时忘修身养德,一刻也不忘狠抓自己活思想,一刻也不忘狠斗私字一闪念,有望作样板。不像我和我所见的一些人,只会在嘴上挂着自我批评,却从未落实过行动上。

道光二十二年,他三十一岁,从十月初一那天起,就爆发出了深层次的反思,为自己订下了一份“日课册”,名之曰《过隙影》(联想到“”时者,“过电影”。)天天在上面写:“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凡日间过恶,如身、心、口各方面的小过失,都要记录下来,并且保证终生不间断地进行这样的记录与改进。

《过隙影》必须用字字当正楷,用以示严格要求自己。不但写,而且要落实到行动中去。他十月初九日,即刚开始写第二天,就猛然醒悟到过去与小珊之间结下的怨恨,现在却能坦诚相待并解决问题,从而彻底释放掉往昔的心结,这样的自我批评敢于直面真相,这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两月前奉旨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而他却希望官职不要再提升虚名也不再张扬,只希望能够守住这一点,以此作为持家的根本原则。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不断提醒部下,不要骄傲,不要懒惰,要勤劳苦干,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在战场上取得胜利后,他依旧保持谦逊,对待功绩持怀疑态度,并劝诫家人不要因为他的功绩而骄傲,因为真正重要的是品质和操守,而不是外表上的荣誉或权力。

咸丰四年四月,在一次战斗中取得重大胜利后,他向家属报告称:“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的旧规程,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拾柴收粪等事须亲自动手;插田莳禾等事也需常常练习。”同时,也嘱咐弟弟们不要来找他,因为他更愿意在家里教导后辈,让他们学会勤劳和节俭,而不是追求荣耀或权力。他还多次警告弟弟们注意防止骄奢淫逸的情绪侵蚀,他们若不能保持谦卑的心态,那么家族将难以为继。

至于太平军,他们忙着建造宫殿、筑造宅邸、举行宗教仪式、占据江山。而洪秀全梦境中的指示,他们把它当作神旨执行,无论是杀戮还是颁布法令,都无视实际情况,只凭借幻觉指导行为。这比起那些清醒冷静地处理问题的人来说,更显得荒唐可笑。如果我们站在这里,看看两个阵营的情况,我们就会感到这位曾某真是令人敬畏,但也是令人害怕的地方!

这个家伙,将生命投入到了国家的事业之中,却始终牵挂着家庭,让他的信函一个接一个地寄回老家的湘乡曾宅,与父亲商讨如何避免被卷入官场中的泥潭。他担忧父亲可能会为了帮助别人的事情而走进危险的地带,因此强烈提醒父亲:“莫管闲事!”并禁止父亲接受任何请托。此外,当朝廷准备任命新学官前往长沙时,他预先警告父亲不可轻易去拜访对方,因为那样可能会引发误解甚至冲突。而即使是在最紧张的时候,即便是士兵们对抗敌人的勇气也无法让他忽略家族生活中的细节,比如子女是否应该坐轿或者唤叫仆从服务,这些都是家庭生活中的基本规矩,是教育孩子遵循传统价值观的一个方式,也是一个体现个人品德的手段。

对于这些故事,我深感震撼。我原本只是个普通的编辑,对历史人物缺乏兴趣。但现在,我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职业选择。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地像曾经这样思考我的工作内容,以及它们对社会有什么影响。我需要成为那种能够洞察自身不足,同时又能积极寻求改进的人物。我需要成为那个能够永远持续改善自己的存在形态的人类。当你阅读这些文字,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