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里的那份坚持与梦想
1988年,深圳。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靠倒卖玉米、科教仪器发了大财。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正式洗白。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股票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此时的王石不会想到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一位中年创业者才刚刚搭起两间简易房舍。
历史有着惊人的戏剧性,与万科第一批上市不同,这家公司后来也成长为千亿规模,但至今未上市。而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是,他们从开始就没享受到什么特别的“政策红利”。这名后起创业者的名字叫做任正非,而这个公司叫做华为。
1988年,王石37岁,就已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只十几公里之外的简易房里,只筹集了两万一千元的任正非正准备创业。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
英雄莫问出处。话虽这样说,但迟暮真是英雄的天敌。44岁的任正非不但老了,而且被开除,被离婚,从部队转业干部到国企高管,再到一无所有几乎成了孤家寡人。但历史总是要通过这样决绝悲情成就一段佳话。
1987年,也是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在那个时候,有两个日后引领中国经济转折点的人各自追求不同的梦想。一位即将从清华毕业赶赴MIT攻读硕士学位,一位则即将从杭州师范毕业,并开始了曲折试错过程。
去MIT遇见尼葛洛庞帝,他们是最早投资中国互联网的人。而杭州师范毕业后的马云创办海博翻译社,那是一段曲折试错过程。那时候,他们都恰好出生于1964年的这一刻,都恰好23岁。那是一种特殊的情境,让他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在未来某个节点相遇,用科技改变世界,用创新书写传奇。
而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还有一个故事,即便没有那么轰动,却也值得我们深思:任正非辞职离开南油公司,是下面这段文字激发我研究1987年的深圳、1988年的中国和这两年的任正非:“一个44岁老男人,被骗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然后借钱创立了华为。”
如果成功太容易,它对我们的深刻性和参考价值就会不足。如果不是那样的苦难,你是否能理解这种逆袭?这样的故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命运多舛,更让我们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一线希望等待着每个人,只要你愿意去抓取它。
相信历史总不缺乏再一次巧合,只是在那个时候,你能不能问自己一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时候,当时你的位置是什么?跟谁风云际会?
(文章结尾部分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符合具体内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