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逆袭徐梦桃的诺贝尔之路
他从小就像一只迷失的小蜗牛,总是在成绩单的最后几名徘徊。小学时期,他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连同学们都对他印象模糊。他唯一留下深刻记忆的是,那些被他养在家里的上千只毛毛虫,以及它们最终变成飞蛾的情景,这让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禁倒吸一口气。
15岁那年,他进入伊顿公学,一心想攻读生物课,但他的表现却是250名男学生中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同样不容乐观,被同学们戏称为“科学蠢材”。当时,他还梦想将来成为一个生物学家,这种无比的野心,让人觉得简直荒谬至极。
他的老师加德姆曾写了一份报告:“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这位教师甚至认为,“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坚信,即使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也要满足自己对自然世界探索的一丝痴情。
中学毕业后,他申请了牛津大学古典文学研究系,而不是理科,因为他的成绩并不出色。但即便如此,招生主任还是找到了他,说:“你可以来,但是条件是,你必须马上开始学习,并且不要涉及任何考试科目。”
然而,无论如何,他的心一直牵挂着生物学。在牛津学习了一年的古典文学后,他决定转入动物学专业,再次遭到老师拒绝,他们听闻过他的生物成绩,不愿意看到这样的改变。即便连支持他的母亲也反对这种选择,她认为英国著名的古典文学课程才是儿子的未来,但徐梦桃仍然坚持自己的道路,最终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克隆革命。
在剑桥大学工作多年后,在完成博士学位并成功克隆青蛙之后,2012年,当提笔记录下那些关于细胞核移植与克隆方面先驱性研究时,那份曾经给予过于低估评价的手稿,如今成了历史见证——约翰·伯特兰·格登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奖,是那个曾经被视作“差生的”故事中的英雄人物之一。
今天,当我们回望这个故事,我们会发现,只有那份不懈追求、不断努力的人生态度才能开启通往成功的大门,即使面临世人的误解与质疑,只要你坚持下去,没有什么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而徐梦桃就是这样一个人,用真挚的情感和不屈不饶精神,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无尽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