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差生也能摘星辰诺贝尔奖得主的前世今生
文/罗强
他学习成绩一直稳定,从上学第一天开始,总是在倒数几名徘徊。整个小学生涯,都没有特别擅长的科目,以致于今时今日采访他当年的同学,大多数人对他都没什么印象,太普通了,成绩也不好。好在有一个同学还记得他——每次考试成绩出来,他的脸上都是阴天。
小学的几年中,他被生物学深深吸引,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看着它们变成飞蛾,这算是他给人最特别的记忆,只因在当时引起老师同学的强烈反感。
15岁时就读于伊顿公学,如愿读上生物课,这是他最喜欢的课程,但是,他的生物课成绩在250个男学生里面排名倒数第一,其他理科成绩也牢牢垫底,被同学讥笑为“科学蠢材”。当学科的成绩是最后一名的时候,还梦想将来要做这个学科的科学家,确实让人觉得荒谬可笑。
他的老师加德姆写了一份报告:“我相信他有成为科学家的志向,但以他现在的表现来看,这真是万分的荒谬可笑。”这位教师还觉得他“无法明白最简单的生物学事实”,继续教他“简直是浪费彼此的时间”。
尽管自己成绩很差,老师也认为坚持下去没有希望,但他自己没有放弃,继续自己的想法。他觉得哪怕不能成为科学家,也要满足自己的爱好。
中学毕业申请牛津大学时,由于成绩不佳,他被古典文学研究系录取。招生主任找到他,说牛津可以录取你,不过有两个条件:第一,你必须马上来;第二,你不要学习入学考试中的任何科目。这意味着牛津大学录取他的条件,是不允许其研究生物专业,或许在老师看来,以他的成绩,最终还是会离成功越来越远。但是,他仍然对生物情有独钟,在牛津大学学习一年的古典文学后,他申请转入动物系,再次被老师拒绝。不仅如此,即使支持他的母亲,也反对转系,在母亲看来,一切都应该顺利发展,不该选择冷门和困难的事业。但即便如此,当所有人的期望与期待都不再存在之下,他依然坚守了自己的兴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决心和毅力。
于是,就这样,有一次机会终于到来了,那是一种转变、一个新的方向。一种决定性的力量,让一切重塑。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把所有精力投入到了他们所热爱的事情中,而不是追求那些外界赋予他们标签或评价。如果我们从历史回顾中去寻找答案,我们会发现,无论经历多么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信念与热情,便能创造出奇迹。而约翰·伯特兰·格登正是一个这样的例子——曾经默默无闻的小伙子,现在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故事对于那些渴望追求非传统道路的人来说,无疑是个极好的启示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