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90后正能量人物的精明下功夫之道

  • 经典语录
  • 2025年02月15日
  • 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讲述了曾国藩在家中深夜读书,一篇文章反复朗读无数遍,却始终未能背诵。小偷等待时机行事,却发现他始终保持警觉。一气之下,小偷跳出门外大声喊道:“这样的愚笨脑袋,怎么还会去学习?”这个笑话并非虚构,曾氏家族的智力并不突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以笨拙著称,他一生考取秀才十七次,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通过。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曾国藩90后正能量人物的精明下功夫之道

在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讲述了曾国藩在家中深夜读书,一篇文章反复朗读无数遍,却始终未能背诵。小偷等待时机行事,却发现他始终保持警觉。一气之下,小偷跳出门外大声喊道:“这样的愚笨脑袋,怎么还会去学习?”这个笑话并非虚构,曾氏家族的智力并不突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以笨拙著称,他一生考取秀才十七次,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通过。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时,全中国都陷入困境,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凡脱俗的胆识创立湘军。在皇帝、朝臣或急于求成、悲观失望之间,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即首先夺取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最终攻占南京。这一战略被证明是高明无比,为清王朝赢得了最后胜利。

他非常善于把握时机与势头。自古以来如此多的人物,但像他这样既能洞察进退,又能顺应潮流者少之又少。他在剿灭太平军后,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不仅没有放松,而是在盛世预见衰落,并果断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敢措施裁撤自己的力量基础——湘军。他的一生作为将领和官员,没有重大失误,在繁杂的官场上,如同太极高手般巧妙地化解各种难题。

他的秘书赵烈文记录了一段细节:当曾国荃攻打南京不成功之后,朝廷命令李鸿章协助进攻。李鸿章既不愿意抢先夺功,又想推卸责任,因此私下做许多小动作。而曾国藩则回复皇帝一份谦逊但坚定的奏折,不希望获得功劳,只求无过,这种恳挚而不张扬的手法让赵烈文评价说:“他的手腕虽平常却远胜李某。”

仅从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曾氏家族中的“笨拙”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是非常难以匹敌的。“尚拙”,这是他的人生哲学,那就是认为最聪明的人往往能够克服困难,用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他说:“天下的至简者,可以克服天下的至巧。” 曾国藩通过科举这条路程,与众不同的是他的学习方式完全依赖于这种“笨劲”。父亲要求他,不懂上句,就不要读;不懂本书,就不要翻开;每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他绝不会睡觉。他不是那种追求技巧捷径的人,只知道一步一步走到底,不撞墙壁也不回头。这份“笨拙”的学习方式培养出了勤奋吃苦踏实精神,对他的成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地理环境考验和心理挑战之后,他意识到那些看似聪明伶俐的人可能因为缺乏耐心而无法深入研究问题,因为他们总是想找到捷径,而那些真正掌握知识能力的人却从来没有寻找过易处,他们更擅长用脚步丈量山川,用汗水浇灌智慧,所以尽管看起来慢,其实是最快,因为这是扎实稳固不可动摇的心智基础,不留遗憾。

虽然经过九年的努力方才取得秀才,还要再加几年才能及第一次进士,但只要初露锋芒之后,便越来越顺畅。相比那些早早进入仕途的小伙伴们来说,他仍旧无法达到那样的高度。但这得益于自己建立良好的基础,所以坚持阅读立志,要以辛勤工作为基石。此外,这种严谨认真的态度也体现在他的战争策略中。在战斗前后,都必须进行详尽分析,从敌我双方的情况到战斗部署再到补给情况,每个环节都要考虑周全,最终决定是否开启战斗决心。这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它与西方理性思维紧密相连,更接近于一种严密系统化思考模式,使得即便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思考也达到了一定的严密程度。

因此,当我们谈论90后的正能量人物,我们应该理解他们如何运用这种类型的心态和方法来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成为那个时代更加优秀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