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精明之人下功夫的秘诀简短故事

  • 经典语录
  • 2025年02月15日
  • 湘乡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太平军起的时候

曾国藩精明之人下功夫的秘诀简短故事

湘乡流传着一个笑话,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但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太平军起的时候,全中国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的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之际,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再控制长江中游,然后指向九江和安庆,再进而攻占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如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他剿灭太平军之后,他的功名事业如日中天,此时他却极度冷静,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先机,毅然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基础——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深通官场韬略,他在官场上的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将种种难题化解于无形之中。他的秘书赵烈文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当他的弟弟攻打南京不下时,朝廷令李鸿章协助进攻。但是李鸿章既不愿夺去曾家的首功,又想把抗旨推给曾氏,因此私下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而曾国藩回复给皇帝的一道辞气卑约奏折,却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其言语恳挚,不温不火。这相形之下,就显得李氏的小算盘一目了然。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被认为是“笨拙”的人其实已经达到了最高层次,是非常难以比拟的人物。这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他的非凡精明和高明。在一次对话中,他说:“天下的至拙能胜过天下的至巧。”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打通科举这条路,对其来说完全是靠着这种“笨劲”。父亲要求他,无论是不懂上一句还是未能理解接下来的话,都不能放弃学习,不要完成一天学习任务便睡觉,这种没有技巧、捷径只知道不断努力走下去的人生哲学,使得他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超乎常人。

经历积累出的这些经历让我们看到,“笨拙”有它独特的好处。当一个人没有智力资本,他们更加虚心接受挑战;那些遭受挫折教育的人更具抗击打能力;那些缺乏取巧方法遇到问题,只会硬着头皮过去,那些死角就被填补完毕。而那些早早进入学门的人,即使再努力也无法达到那个水平,而他们却因为轻视基础建设留下遗憾,所以虽然看起来慢,但实际上这是扎实成功,不留遗弊。

尽管如此,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经历中学到东西,比如阅读立志须以困勉作为根本原则。对于战争,也同样如此,从来都不贪图小利,不寻找奇谋,只是稳扎稳打。他说:“战斗必须稳定。”每一次战斗之前,他都会花费大量的心血研究敌我双方的情况、部署安排以及出现问题后的救援方案,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详尽分析并准备妥当,因此决心进行战斗。

对待人际关系,与人们交往总是以诚待人,用一种特殊的手法处理事情,即用最原始且简单的手段解决问题。不管别人的行为如何欺骗或误导自己,他始终保持诚信和谦逊,这就是那位真正掌握了一切艺术真谛人物所展现出的品质。此外,由于这一点,被誉为智慧时代中的智者们所共仰,并由此获得尊重与赞赏。而对于任何事情,都不会轻易承认错误,因为这可能会导致整个计划崩溃,因此即使是在面对失败时,也仍旧保持坚定的意志和冷静的心态,为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当所有一切结束之后,还会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参考材料,这也是历史上的许多伟大的领导者的共同特征之一——他们都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自己的能力,最终实现伟大的目标。不过,在他们身上,我们发现的是一种特别严肃而又深刻的情感,他们通常表现为一种内在力量,它驱动着他们不断追求卓越,并永远持守正确方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