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精明之人下功夫的故事
在湘乡流传着一个关于曾国藩的笑话,讲述他在家中阅读一篇文章,反复朗读了许多遍,但仍旧无法背诵。一次,一位小偷想要趁他入睡时行窃,却发现他始终保持警觉。一气之下,小偷跳出来大声道:“这种愚蠢的人,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无稽。曾氏家族天资并不出众。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以笨拙著称,他一生考取秀才十七次,最终在四十三岁时才勉强通过。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是一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全中国陷入困境,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乎常人的胆识创立湘军。在皇帝、官员们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最终攻占南京。这一策略被证明是极为高明的,并帮助清朝最终取得了胜利。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以来,有如他这般能把握进退的大将不多。在剿灭太平军后,他功名日盛,却深知衰败之机,便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措施裁撤自己的力量基础——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挫折,在繁琐官场中如鱼得水。
他的官场韬略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赵烈文的日记记录了这样一个细节:当曾国荃攻打南京未能成功而遭到朝廷命令李鸿章协助进攻时,李鸿章既不愿抢先夺功,又想推卸责任,因此私底下解释做了很多小动作。而曾国藩则回复皇帝一份辞气卑约的奏折,不仅表达了对李鸿章协助的一致欢迎,也表现出了恳挚却又不温不火的情意,这与李鸿张的小算盘形成鲜明对比。
仅从这些点就可看出,曾氏家族成员尤其是曾国藩,其“精明”已臻至顶峰,是非常难以匹敌的人物正是基于他的“笨拙”,成就了一生的非凡贡献和卓越地位。他的生活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他说:“天下至拙者能胜天下至巧。” 曾国�phan能够走完科举这条路,是完全依靠“笨劲”。父亲要求他,不懂上句,就不要读;不懂前半截,就不要翻开;每完成一天学习任务,都必须坚持到底。不懂技巧,不懂捷径,只知道一步步往前走,不撞墙壁也不回头。这份“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的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和吃苦精神。
经历过苦学的经历给予了曾国家喻户晓的心得体会,他发现那些看似聪明的人总是不愿花时间去刻苦钻研遇到问题只想绕过去,而那些真正勤奋努力的人虽然开始可能显得慢,但最终一定会获得成功,因为他们没有留下的死角。而那些轻视基础打造的人,他们虽然短期内可能取得一些成绩,但最后往往因为基础松散而受损害,所以,“拙”看起来似乎慢,其实却是最快,因为这是扎实且完整成功所需,没有遗憾的地方。
尽管如此,当年考秀才的时候,从初试一直到再试共计九年零三个月零二十三日后,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道路就变得顺畅起来。他第二年的举人考试也顺利通过,然后又过了四年便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入学堂的同学们,却连举人都没能考出来。他总结自身经验,说这都是由于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我要说的是‘读书立志’必须用‘困勉’来硬干”。
在战争中的策略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需要战斗的时候,他并不贪图小利,也不会寻找奇谋,只是一直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 他永远都不敢轻易发起毫无准备或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的战斗,而是在研究敌我双方情况、部署以及出现问题如何救援等各个环节进行详尽分析指导,每个环节都算到了才能决定是否开战,这样做保证每次决斗都有足够准备和优势。
对于待人接物,更是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他要求自己,“不能说大话,不求虚名”,做事“我情愿让别人占我的便宜(宜),绝不会我占别人的便宜(宜)”。面对假惺伪伪君子欺骗者的态度,他依然保持着诚信与纯朴,对待朋友忠厚老谦,对待敌手严肃公正,这些品质使得人们自然而然地尊敬并爱戴着这样的领导者,比如左宗棠虽最初多次挑衅甚至攻击但最终还是感激涕零,将其尊称为老师。此外,即使像李鸿章这样的亲近伙伴也有时候也会耍心眼逞私心,但由于爱护人才,以及包容宽厚,使对方感受到深厚的情谊,从此更是仰慕崇拜,为晚年的恩师效力至死,此情此景,无疑也是由那份纯真的诚信所引导产生的一系列事件之一。当今世界处处皆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渴望找到一种方法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男人那里得到启示,那就是通过不断地努力,用你的智慧解决问题,用你的勇气面对挑战,用你的耐心去克服困难,用你真诚的心去赢得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灵魂更加光芒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