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自然中的自我激励奇迹追逐理想的不懈奋斗者
在一片绿意盎然的山谷中,一位年轻人贝多芬诞生,他的生命如同这片山谷一般充满了美妙和挑战。1770年12月6日,贝多芬在波恩市的一个音乐世家中来到这个世界。在他4岁时,就开始弹奏羽管键琴,这份天生的音乐才能让他在8岁时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
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并被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师助手,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17岁那年,他去拜访了当时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受到热情接待并得到了莫扎特对未来的赞赏。
然而,在他的生活中也布满了荆棘。25岁时,他患上了耳疾,45岁时失去了听力,但这并没有阻止他继续创作。他通过人的介绍认识了李希诺夫斯基公爵,被收为他的音乐仆役,但即使如此,也有着无尽的心酸与挣扎。在一次次失恋、病痛与困境面前,贝多芬依旧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用自我激励来战胜一切障碍。
30岁那年,他爱上了朱丽叶·琪查尔迪,但她父亲嫌其出身低贱,将女儿许配给一个伯爵。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致爱丽丝》的灵感来源之一。他曾写道:“我过着一种悲惨的生活……要是干别的职业,也许还可以;但在我的行当里,这是最可怕的遭遇!”
绝望之际,贝多芬决定再次尝试治疗失聪,却没有成功。他搬到维也纳乡下疗养两年后,病情更趋恶化,即使连教堂钟声都无法听到。但是在绝望之中,他发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音乐。从32岁起,他开始专注于创作,从彷徨与探索走向成熟,最终创造出了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点作品——《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
1809年的法军占领维也纳,让他感到深深挫败,不久之后,又一次离开李希诺夫斯基公爵回归独立生活。在这过程中,与歌德的一次相遇,更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当皇后、太子和一群贵族们迎面而来,而歌德立刻让路,而貝多芬则坦然地说:“让路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这一刻,是貝多費爾真正感受到做人的尊严。
54岁那年,貝多菲創造出了《第九交響樂》(《歡樂颂》),這部曲子的創作歷時六年的時間,最终於1824年5月7日,在維也納卡德劇院首次演出,由貝多菲親自指揮,這場演奏引發聽眾們興奮若狂,不時爆發熱烈喝采聲及鼓掌,並且讓皇族成员只能三次鼓掌,這场演奏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勝利象征。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貝多菲之所以能夠在極度困苦的情況下,一再創作出輝煌無比音樂篇章,這與他的自勵精神有極大關係。他能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自我勵志動力,並且通過不斷奮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而每當生命給予挑戰時,比如失戀、病痛或是不幸的事情發生時,都會把它轉化為藝術創作中的靈感,以此磨練自己的意志和品格。
最終,在一個失聰的人身上,却能够寫出人类最动听,最振奋的声音,那就是貝多菲對命運抗争的一生。此故事告訴我們,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外界给予何种压力,只要内心坚定地追求理想,我们就能像贝 多弗一样,用我们的勇气和毅力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