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精明之人下功夫的方法
在湘乡流传着一个关于曾国藩的笑话,讲述他读书时的一篇文章,他朗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一小偷想趁他入睡后偷窃,但左等右等都没见到他睡。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读什么书!”这个笑话并非空穴来风。曾氏一族的天资并不出色。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
然而另一方面,曾国藩又是个极为“精明”的人。他是位高明的军事家、战略家。在太平军起义时,全國束手无策,只有他独辟蹊径,以超人的胆识创立湘军。在从皇帝到大臣或急于求成,或悲观绝望的情况下,他提出了“以上制下、取建瓴之势”的平定太平军战略,即“争夺武昌,控制长江中游,再指向九江、安庆,进而攻陷天京”。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极为高明的战略。
他非常善于审时度势。自古功臣,如同他这样善于把握进退者不多。他剿灭太平军之后,在大盛之中察觉大衰先机,上疏请求辞去节制四省的大权,并采取果断手段裁撤自己的权力基础——湘军。他一生出将入相,没有大的蹉跌,在传统官场上像他这样的成功者并不多见。
他的深通官场韬略和官场功夫如同太极高手,善于化解种种难题于无形之中。他的对策是回复给皇帝一道辞气卑约的奏折,坚请派李鸿章前来,不望有功,但求无过,用言语恳挚,不温不火。这与李鸿章的小算盘形成鲜明对比。
仅举此数端就可看出,曾氏的“精明”已臻最高层次,是非常人可比。正是与众不同的“笨拙”,成就了曾国藩非同一般的人生哲学,那就是尚“拙”。这使得他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全凭的是学习上的严谨和勤奋精神,而不是技巧或捷径。
积苦力的经历培养起了他的独特启示,他发现笨拙有它好处,比如更虚心,更抗击打能力强,更不会留死角。而那些智力资本较少的人,因为没有智谋,所以更加踏实地面对问题,从而更容易获得真实有效的地步。
虽然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就越来越顺畅。而那些早早进入学堂学习的人,却连举人也未能取得任何成绩。他总结自身经验,说这是因为自己基础打得好,所以必须以困勉之功开始阅读立志工作。
在战斗中,他依然秉持这一原则,不贪小利,不求奇谋,只要稳扎稳打。他说:“打仗要打个稳字。”每一次决斗都不轻易发动,每一次行动都经过深思熟虑和周密计划,因此才能保证胜利。
对于待人接物,他也以诚为本,以拙为用。一生要求自己不要说大话,也不要追求虚名,而是在做事的时候,“情愿让别人占我的便宜(宜),断不肯我占人的便宜(宜)”。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质朴的人格魅力,使得朋友们纷纷投向他的阵营,有些甚至终身感激涕零,将其尊称为老师。此外,由于这样的思维方式避免了中国式思维中的局限性,使得他的思想体系达到了少有的严密程度,为后世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