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回味郭台铭三十分钟激励短片中的枭雄成长史

反复回味郭台铭三十分钟激励短片中的枭雄成长史

,鸿海精密集团在2002年再次击败了台积电、广达等行业巨头,成功蝉联年度股王。尽管网友对其并不熟悉,但提到PS2、戴尔电脑和Intel的主板、康柏电脑,这些都是鸿海代工产品的标志。那么,鸿海是如何凭借为这些厂商代工而登上股王之位?从2001年的1400多亿台币营收翻倍至2002年的2400多亿台币,是不是有一种传奇般的力量在作祟?

我们必须从那个如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一般严格而坚定的人物——鸿海CEO郭台铭说起。出生于1950年的郭台铭,在1971年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后,就加入了当时前三大船务公司之一的复兴航运工作。在1974年,他成立了以30万元资本额开始的小小塑料企业——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而1985年,他又创立了美国分公司,为自有品牌FOXCONN打下了坚实基础。

到了2001年,郭台铭不仅被评为《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第198名,而且还荣获《天下杂志》1000大民营企业龙头,并入选美国《商业周刊》的“亚洲之星”。然而,这位曾经四次蝉联《福布斯》科技首富的人,却始终保持着低调,不爱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

他的一生充满了逆袭与转型,从生产黑白电视机旋钮的小模具厂家到成为全球最大个人电脑连接器供应商,再到现在作为世界级电子制造服务提供者。他的一贯做法是:不急功近利,而是选择持久战。在80年代个人电脑工业爆炸性增长时,他利用成熟的模具技术进入个人电脑连接器领域,为此建立起连接器王国。

1999年,郭台铭通过一系列并购,如华升和广宇等,将鸿海精密发展成为今日的跨国集团。这一切都源自他的那份独特眼光与决策力,比如在1987年为了拿到康柏订单,他甚至抛开董事长身份,只身赴美,每天拎着公文包卖连接器,最终逼得康柏无法忽视其存在,并且双方合作持续数十载。

尽管他拥有几十亿美元身价,但郭台铭仍然恪守自己的“三不”原则,即不接受采访、不参加公开演说、不任意拍照。但每一年六月一次股东大会上,他会向记者、投资人以及外资企业开放一次平台,以平等姿态分享电子业未来前景与布局的大课。

如果提及富士康(Foxconn),很多人可能就知道这个名字,因为它几乎无处不在,从Dell到HP(包括Compaq)、IBM等世界知名PC品牌中,都能找到使用富士康产品的地方。正是这种影响力,让人们开始好奇:为什么这家公司能够如此成功?

答案很简单,它们靠的是高效率、高质量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能力。在深圳和昆山建成了两大资讯科技工业园之后,集团实施“扎根中国,放眼全球”的战略目标,现在已经成为第二大的出口商,也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脑整机和零组件生产企业,以及全球个人低价电脑主要制造基地之一。

作为一位商界强人,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跑遍各地,与员工共度难关,对共同奋斗者的福祉有福同享,对竞争对手则以敌人的态度看待。他总是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用他的霸气带领团队不断突破限制。他说:“阿里山的神木之所以大,是4000年前种子掉进土里决定了,而不是4000年后才知道。”现在,“神木”般巍峨挺拔的是鸿海精密工业公司,它几乎包办所有资讯科技类产品代工,并且超越了台积电,以此成为业绩最高的民营公司之一。

虽然他50多岁,但依旧保持着低调拓展事业,没有让客户感受到过剩竞争力。即便生活节省,一旦尾牙庆祝会,大笔奖金就会流通给员工,或许这是他对于努力工作表现的一种肯定。此外,即使捐款给需要帮助的人,也体现出了他的慈善心情,无论是在日常管理还是慈善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理性与霸气交织的心思。

最后,让我们深刻理解这一点:领导者应该像他那样,在快速成长的事业中要多一点霸气。不过,当被问及是否认为自己最成功时,他会这样回答:“我从未认为自己是最成功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