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的故事优秀学生座右铭的力量
我曾经遇见一个名叫许琨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我知道他在2006年从昆明来到丽江,过去了十几年,他与高山植物打交道,那一定有很多故事。
最近,我又去到了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高山植物园。那个时候,许琨正在苍山采种,他的同事和凌峰带着我重游了那片土地。
4000多亩的园区真是不小,它包括森林、草甸,还有阴坡和阳坡,还有一片小湖泊。我的同事上千种种子植物都在这里得到保护。园区海拔从2600米一直爬升到3600米,再加上人工温室,为滇西北、横断山区高山植物的迁地保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恰好天色阴沉,玉龙雪山的寒意很快把我们赶进了温室。几年不见,那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红豆杉、水青树等变粗了许多,不仅如此,还有新的物种出现,药用植物不仅增加了新物种,还有克隆苗。而野外只能长十几厘米高的小绿绒蒿,在温室里因为生长条件优越,更是长得比人还高。我和凌峰聊过,这里的野外物种繁多,而保护者有限,所以珍稀濒危植物、高山观赏花卉等重要价值的物种可以优先入园。
每年的9月到12月,是高山植物结成季节,许琨他们自然要跟进野外。“守家”的和凌峰也闲不下来,他们晾晒采集回来的种子,这还没算复杂;时常走访温室,却没那么简单——海拔3600米的温室走上去只能靠一双脚,一趟来回就要一个半小时。赶上做实验,又得自己带饭。
丽江条件比不了昆明,但野外采集更难一些。你必须风餐露宿。在我第一次见到许琨的时候,我问他为何要来这儿。他说:“这么多高山植物在这里,我恰恰就是研究这些植被的人,就这么简单。”坚守,是职责所在,但也离不开热爱,再加上国家持续加大对科研支持力度,使得许琨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机会。
行走间,我们正好碰上了许琨从苍山回来。他说今年是他第三次去苍 山,只不过这次除了挡个样样的情况之外,也还有个特别目标,就是带新入院同事熟悉野外。那时候经费保障好了,户外装备武装到了牙齿,安全性、舒适度都跟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不期而遇到的蛇虫兽类,以及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都会威胁着采集者的安全。
“随缘,不要挑战自然。”许琨叮嘱。这座横断 山上的少说也有千余 种 植被,有时你想早点开始,有时你想晚一点结束。但不能这样,你必须一次次时间累积起来,因为珍稀濒危生物数量稀少,要尽量避免移栽。为了采集一粒玉龙杓兰的一粒种子,他们跑了好几个趟:找到植株却发现不是成熟季;计算该成为熟后再去时发现果实早已开裂,没有任何踪迹;再次尝试进行授粉,最终成功收获合格品種。
有些遗憾,每次出差似乎都是常态。但因为热爱,他们习惯于遗憾。而对于那些未能成功采集到的材料来说,“其实没有获取到也不代表没有收获”。他们知道某个区域有什么样的物质分布以及哪些地方分布着什么,从本身就值得庆幸。
成功采集中的一部分将寄往中国西南地区生物资源库存放,一部分留下做备份。不过,对于许 琨来说,这并非最终目的,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能否让这些宝贵资源有效发挥?备份中的材料,将由他拿出来开展萌发试验,并记录下这些萌发的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比如那些观赏价值极佳但难以培育的大型兰花。
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但结果令人振奋。这就是科学探索永无止境的一个例证。而现在,每当人们提起丽江 高山市域内各种珍奇动听的声音响起,无疑是对这一旅程最好的赞歌。在这个不断追求完美的地方,无论前方路途如何曲折,无论困难重重,我们始终保持着敬畏生命力量的心态,用科学之手触摸那尚未知晓的地平线,用智慧之眼望向那遥远星辰,与大自然携手共进步,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而陈艳辉,她也是这样一个人。她是一位教师,她教的是特殊孩子们。她骑摩托车穿越崎岖乡村公路,把知识送达偏远角落。那条路并不容易,即便她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她的决心依然坚定。她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因此她选择继续前行,即使面临无数挑战。
陈艳辉记忆中,那辆摩托车像是载着她所有希望一般,从茶陵县界首镇白洲小学缓缓启程。一路上的风景总是在她的心里画出轮廓——青春勃勃的小学生脸庞,小黑板背后的汗水与努力,以及那些特殊孩子们期待中的笑容。当夜幕降临,她会躺在简陋的小屋里,却梦见那些孩子们拥抱知识的大门打开时的情景。
今天,当我坐在电脑前,看着陈艳辉给予我的灵感,我深深地感到一种力量,它源自于普通人的坚持与勇气。在那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地方,每一步都铺设了一段人类文明史。当我们谈及奋斗,我们应该铭记每一个默默付出的名字,每一次跨过障碍的小步伐,因为它们构成了我们共同历史的大格局。不管未来道路如何蜿蜒曲折,我们都会继续前行,用行动证明教育无边界,用生命告诉世界,每个人都值得拥有光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