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奋斗故事中国感动十大人物
我曾经遇见过一个名叫许琨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4年前,我们有过一面之缘。那时,我了解到他在2006年从昆明远赴丽江高山植物园,十几年如一日跟高山植物打交道,那一定有很多故事。
最近,我趁着去丽江采访的机会,再次来到玉龙雪山脚下的丽江高山植物园。许琨正在苍山采种,他的同事和凌峰便带着我重走了这片土地。4000多亩的园区,可真不小,涵盖了森林、草甸,还带个小湖泊。上千种种子植物在这里得到就地保护,海拔从2600米一直爬升到3600米,再加上建设的人工温室,为滇西北、横断山区高山植物的迁地保护创造了好条件。
恰逢阴天,玉龙雪山的寒意很快把我们赶进了温室。我看到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水青树等变粗了许多,不仅添了新物种,还有了克隆苗。在野外只能长十几厘米高的绿绒蒿,在温室里因为生长条件优越,更是长得比人还高。
每年9月到12月,是高山植物结种季节,许琨他们自然要跟到野外。“守家”的和凌峰也闲不下来,他们晾晒采集回来的种子,这还不算复杂;时不时走访温室,却没那么简单——海拔3600米的温室走上去只能靠一双脚,一趟来回就要一个半小时。赶上要做实验,还得自己带饭。
生活中,你会发现各行各业里都有那么多可爱的人。他们平凡的故事里写满了坚韧与热爱、责任与担当,他们鲜活的一天闪烁着属于奋斗者的动人光芒。我为一点点成就喝彩,也为正奋斗中的你、我、他点赞!
行走间,我又碰上了许琨。他说:“这么多高 山 植 物 在 这 里 , 我 恰恰 就 是 研究 高 山 植 物 的,就这么简单。”坚守,是职责所在,但也离不开热爱,再加上国家持续加大对科研支持下,许琨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成功采集到的种子,一部分会寄到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长期保存,一部分留在丽江高 山 植物 园 做 备 份。不过,对于许 琨 来 说,这 并 非 保护 的 终 点,而 是 新 起 点: 种 子 能 不 能 成功萌发?能否实现人工扩繁、进而有效利用?
随后,我再次见到了陈艳辉和她的父亲陈二文。这对父女,以摩托车送教特殊孩子们,他们奔波于乡村公路,每一次路途都是挑战,每一次抵达都是胜利。在他们看来,无论风雨,只要教育能够传递给每一个需要它的小生命,便值得所有努力。而陈艳辉和陈二文,就是这样的使者,用行动证明了一切努力都不是白费,因为它们触及的是心灵最深处的情感连接——学习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