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优秀人物奋斗故事
我曾经遇见一个名叫许琨的人,他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丽江高山植物园的主任。在一次采访中,我得知他从2006年开始在丽江工作,十几年如一日地研究高山植物。最近,当我再次来到丽江时,许琨正在苍山采种,他的同事和凌峰带着我重游了那座园区。
4000多亩的园区真是不小,它覆盖了森林、草甸,还有阴坡和阳坡,以及一个小湖泊。在那里,上千种种子植物得到保护。园区海拔从2600米一直爬升到3600米,再加上建设的人工温室,为滇西北、横断山区高山植物的迁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当我们踏入温室,那些国家重点保护的大树已经长大许多,而药用植物不仅增加了新物种,还有一些克隆苗。野外只能长出10厘米高的绿绒蒿,在温室里,因为生长条件优越,更是比人还要高。我听凌峰说,每个物种都有其价值,但由于资源有限,所以珍稀濒危植物、药用植物、高山观赏花卉等有重要科研和经济价值的物种可以优先入园。
每年9月到12月,是高山植物结成果实季节,许琨他们自然要跟上去。“守家”的同事们也闲不下来,他们晾晒采集回来的种子,这还不算复杂;时不时走访温室,却没那么简单——海拔3600米的温室走上去只能靠一双脚,一趟来回就要一个半小时。赶上要做实验,还得自己带饭。
行走间,我们恰好碰上了许琨从苍山回来。他说,这一年是他第三次去苍山,不仅为了挣扎个别单独的小片区域,也还有个更重要目标,就是带新入园同事熟悉野外。那时候,经费有保障,户外装备武装到了牙齿,安全性、舒适度都跟老一辈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便如此,不期而遇的蛇虫野兽,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雪,都会威胁着我们的安全。
“随缘,不要去挑衅大自然。”许琨叮嘱。一座满载着珍贵生命的小屋,就像地球上的某块土地,有它自己的规律与节奏。如果你想了解这块土地,你必须学会倾听它的声音,而不是强迫它遵循你的步调。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需要耐心地观察和学习这些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它们存活下去。
尽管每一次探险都会带来一些遗憾,但正因为热爱,这些遗憾变得可接受甚至令人欣慰。成功采集到的种子,一部分会寄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进行长期保存,一部分留在丽江高山植物园作为备份。不过,对于许琨来说,这并不代表工作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将那些宝贵的DNA样本送进实验室,看它们是否能成功萌发?能否实现人工扩繁,从而有效利用这些珍稀资源?
这个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也是科学家的职责所在。而对于那些无声无息却又丰富多彩的地球之肺来说,无论结果如何,都值得尊敬与感激。不仅因为它们存在于我们眼前的世界中,而且因为它们承载着地球未来的希望。在这里,每一种努力,无论大小,都是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