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到廖凡的沉默源自中国典型人物的励志故事在自然景观中寻找底气
文/葛怡然
有个朋友看完《离婚律师》后建议我:“你应该写写吴秀波,中国像他这个年纪这种类型的男演员不多,不像黄渤。”
黄渤怎么了呢?在我看来,上帝把能给他的东西都给了他,只除了外貌。而说到演技,国内男演员里,我比较长草的人是两个,一個是黄渤,还有一个是廖凡。
黄渴的长相和气质就不用说了,2014年春晚,他人家硬是把爱马仕穿出了建筑工人的范儿,这也算是一种功力。
但是,从《疯狂的石头》到《无人区》,甚至到大烂片《101次求婚》,他就是那种能把自己使劲撕碎,碎成一万片,然后世界上从此没有黄渤这个人,从此只有这个角色的演员。你能想象《无人区》里的阴损贩子和跟林女神求婚的大叔是同一个人吗?到了这一部《亲爱的》,当黄渔找到儿子后,在公安局台阶上哭得鼻涕都流出来时,那一刻,他形象地诠释了《演员的自我修养》:“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和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就像是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乞求和动作。”他永远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故事里的人。
7年歌厅伴舞、8年舞蹈老师,他曾经做过配音、管过工厂,也开过玩具店,还曾经是一家新媒体公司创意总监。在进入娱乐圈之前,黃宝已经与三教九流统统打过交道。他有人被起点并不高的生活碾压得沉寂无声,但有人就能把这些人间冷暖浓缩成养分,并慢慢浇灌一株名叫“卧薪尝胆”的植物,然后等待花开果落。
据说,无论何时何处,都没有强求红毯要走压轴,“你没名气,你最后一个走别忘记记者都收工;你有名气,你什么时候走都会被关注。”他从未宣传期一定要上多少杂志封面,“我OK的时候,以前关系一般朋友会忽然成为特好的朋友,我不OK的时候,你过去请求一个角色,对方也不给你,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清醒简直不像明星。但确实来自于2014年的国庆档一人独占三部票房盛况,只有葛优得到过。而其实在此之前,无论是在电影还是电视剧中,如同以往那般坚持每一步脚印,无论如何小众或鲜为人知的小作品都是如此。对角色的把握来自于演员悟性与情商之上的接地气与真诚,让每个人看到的是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表达,每一次选择让观众感到温馨而又充满力量。这对于很多英俊小生来说,他们太害怕自己的脸蛋受伤,所以他们宁愿不要动刀子。35岁之后,不仅肉体老化,对于男人来说,最吸引人的,是智慧与才华。
关于这两位不同风格却各有一套艺术追求的心灵勇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聪明的人始终会出现,因为他们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并且知道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获得成功。另一位廖凡,比黃宝更为出色,但即便如此,大红大紫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时间积累。不仅如此,这条路上还见证着许多其他伟大的艺术家们如林雪和张家辉共同努力奋斗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谈及配角,其含义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复杂。在某些场合,即便是在新闻发布会结束时,也可能仍旧被主持者施舍问题;或者只是片场上的默默工作,没有任何助理,只靠自己完成所有任务;还有那些势利眼媒体,以及常常是我自己之类的情况,我们总是在夸赞那些光芒四射中央位置上的巨星,而忽略掉那些默默付出的配角们。在浮躁时代下,他们似乎只好习惯在暗影中保持沉默。一则细节揭示了廖凡面对媒体态度改变后的反应——虽然没有公开指责或愤怒,却依然保持着一种超越世俗标准的心态,即宠辱若惊。
平淡,就是缺少绯闻炒作,或许连微博都不曾贴进感情进度;既没有负面新闻,也只专注于严肃职业操守(据说女友是个编剧)。终于,在40岁那一年,当廖凡决定将自身从沉默状态中解放出来,那份坚持并非轻易的事情。不过,这一切并不奇怪,因为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且客观的,有些人们选择放弃竞争激烈金字塔尖,因为通往那里道路漫长而辛苦;而另一些,则通过时间积累,将过去所有沉默转变成了今天底气的一部分。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影帝廖凡以及职场传奇人物 黄 渔 的相同之处:坚持并不难,它来自于不断努力。当我们回望他们履历中的每一步,便仿佛看见了一座由汗水凝结而成的大厦,每砼必加,每层必重,与其它很多艺界先驱们一起,为我们的视觉文化添砺了一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