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中国最具正能量明星简介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他的言谈举止和深邃见解,让许多人敬仰不已。他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书信往来,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讨论世界文化,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字汤生,是1857年7月18日出生的。在他的祖籍福建迁居南洋后,他成长于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家庭环境中。父亲辜紫云是英国橡胶园的总管,一边工作一边教他英语和马来语;母亲则是一位金发碧眼的西洋女士,她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样的家庭环境让年轻的辜鸿铭从小就对语言有着敏锐理解力和强烈记忆力。当时布朗先生收养了他,将他视作义子,并鼓励他阅读莎士比亚等人的作品。
1883年至1905年间,他分五次发表了《中国札记》,反复强调东方文明之价值。在此期间,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并且以理想主义热情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同时,对西方文明进行尖锐批判。他认为,要评估一种文明,就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的人”,并指出那些自称为“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与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与中国语言。
通过翻译古代典籍如《大学》,以及撰写文章如《春秋大义》,辜鸿铭致力于将中华文化推广出去。他独到的视角把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及法国人的性格特点进行了对比,最终凸显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深沉博大的精神特质。尽管生活在一个动荡时代,但辜鸿铭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
他的狂放态度,即使面对外界嘲讽,也能保持自尊。他曾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这番话深刻揭示了内心的一片清醒与勇气。尽管如此,在那个时代,只要你是一个清醒思考的人,就很难免遭受打压。而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的人物来说,无疑更显其坚韧不拔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