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渤到廖凡的沉默展现了他们在自然面前的坚定底气
文/葛怡然
有个朋友看完《离婚律师》后建议我:“你应该写写吴秀波,中国像他这个年纪这种类型的男演员不多,不像黄渤。”
黄渤怎么了呢?在我看来,上帝把能给的东西都给他了,除了外貌。而说到演技,国内男演员里,最近对两个人比较长草,第一个是黄渤,还有一个是廖凡。
黄渤的长相和气质就不用说了,2014年春晚,他硬是把爱马仕穿出了建筑工人的范儿,这也算是一种功力。
但是,从《疯狂的石头》到《无人区》,甚至到大烂片《101次求婚》,他就是那种能把自己使劲撕碎,再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重建。在每一次角色中,他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想象一下,在《无人区》的阴冷森林中,那个让人心寒又令人敬佩的小小贩子,以及那个求婚时满怀期待的大叔,他们竟然都是同一个人。到了这一部《亲爱的》,当黄渤找到儿子后,在公安局台阶上哭得鼻涕横流,那一刻,他形象地诠释了一句话:“演员在舞台上,在角色的生活环境中,与角色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就像活生生的男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乞求和动作。”他永远不是自己,而是在故事里的人。
7年歌厅伴舞8年舞蹈老师做过配音管过工厂开过玩具店,还曾经是一家新媒体公司创意总监。在进入娱乐圈之前,黄渤已经和三教九流统统打过一番交道。他没有被起点并不高的生活碾压得沉寂无声,而是将这些经历浓缩成养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
据说,没有强求红毯要走压轴,“你没名气最后一个走人家记者都收工了;你有名气什么时候走都会被关注。”他从未宣传期一定要上多少杂志封面,“我OK的时候,以前关系一般的朋友会忽然成为特好的朋友,我不OK的时候,你过去找人家请求一个角色,人家也不给你,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清醒简直不像个明星,但确实来自于一个2014年国庆档一个人独占三部的人,这样“自己跟自己抢票房”的大满贯盛况,只有葛优得到过。而其实在此之前,黄渤已经凭借《泰》、《西游降魔》、《痞子英雄》荣膺票房“卅帝”称号。
对角色的把握来自于演员的情商,对角色的接近与理解需要情感上的投入。这一点很多英俊小生做不到,因为他们太爱惜自己的脸庞,也太爱惜所谓的地位。而实际上35岁以后肉体都会老去,对男演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脑力和智慧。
黄 渔回答问题反应敏捷,有风趣又幽默,而且热衷于喝酒酒量极大,还喜欢买东西。“脑子里能装十件事儿”。以上种种,都证明了他的聪明才智。
聪明的人始终会浮出水面,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够以一种平静的心态接受事物,并且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我的方向。这正如廖凡一样,比起其他许多好莱坞巨星,他虽然拥有更为迷人的外表,但却选择以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声音说话。他没有因为媒体对于他的变化而感到沮丧或是不平衡,而是一个宠辱不惊的人。他懂得珍惜每一份工作,无论大小,每个角色的认真对待都是他的信仰之一。在40岁生日那天,他终于决定站出来,让那些沉默变成了今天他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