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一个普通人也有绚丽时刻的励志故事仿佛一幅画中的人物在残疾的身体里找到了生命的色彩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
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我从小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该学院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他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其他传统行业的人才,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他们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手段,“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 刘双说,他也有一个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那个关于电子产品设计和制作的问题也让他的心情变得更加复杂。在高中期间,他曾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兴趣班,那时候报名的人并不多,但是他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愿望,他们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指导下,他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张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他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他对电子专业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是商场,而是中关村的地摊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
在市场里,每看到任何感兴趣的地方,都要好好把玩一番,用零花钱买下来,然后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去,一旦搞懂,就能应用起来。不过,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些东西买回来,不管怎么样都弄不明白。
谈到这些经历,现在仍旧流露出幸福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小玩意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有时间去研究和使用。”
2009年,当中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第一届举办之际,刘双代表学校与另外两位队友一起参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这份荣誉成为了他的生活中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及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事物既美观又实用,同时学习能力和执行力非常强性格也不错还有较强合作精神。”
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则形容道:“要求你1小时必须搭电路走线还要规整,如果有一一点问题,就全都完蛋。如果想要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时间排查,比重新搭设更久。”经过这样的训练,让李华学会如何保持冷静,即使是在紧张的情况下,也能够稳定完成任务,这对于现如今工作中的挑战极为有益。
如今,刘双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操作,但随着经验积累逐渐协助别人,现在已然成为团队负责人的角色之一。这份工作让许多同学视为难以企及,因为涉及到的科技含量极高。但这并未阻止他的进步,在2012年通过中级工资格考试取得了一项重要成就,并将继续努力,以实现未来目标——2015年通过高级工资格考试晋升至更高水平。尽管如此,对待这一切变化,不断前行,是普通人的风范。而正如他所言:“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