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的硅谷一代是如何激励下一代的
1997年,28岁的武汉青年陈一舟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机电工程硕士与MBA学位。如同在世界互联网的港湾里洗了个澡,2年后,陈和同学周云帆、杨宁一起,回到北京创办了ChinaRen.com.14年后,他带领人人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2001年,27岁的杨浩涌亲身经历了美国经济的两次寒潮,最终在硅谷一家小公司谋得工程师的职位,一年后他用车载着耶鲁大学的同学周杰去Google公司报到;同在这一年,31岁的董路放弃了高盛公司的职位,立志到美国去读书。
2002年,董路如愿成为斯坦福大学学生。董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堂课上认识了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当他创业男士衬衫定制网站时征求贝索斯意见。贝索斯称赞,并让董路快递11件给他。其中的一件贝索斯签了名字寄回董路,对未来充满信心建议董路,在公司上市那天穿它。
和董路同级还有一个叫沈思女孩,她对乔布斯有无限崇拜,为此,她给自己的初创企业起名为“木瓜”。
2004年,有26岁的小伙子汪华成为了 斯坦福商学院 的学生。此前,他是一家小有成就的小型电信服务公司创始人。他2011年的身份是创新工场投资合伙人指导别人创业。
2006年的熊尚文主动结束5年的外企工作生涯抱着创业之心前往 斯坦福进修。
2007年的陈欧卖掉游戏公司去读书觉得自己还不适合做大事业。在校园里遇到了戴雨森一年后两人回国共同创建化妆品B2C网站聚美优品,他们现在就是聚美优品的大股东之一。
这个名单中应该还有古永锵、茅道临、林欣禾、雷鸣、徐易容、郭去疾、何峰等等...
从80年代到今天,被新技术、新网络撩拨心弦的人们不断地向美国寻找新世界入口钥匙,就像将要开启中国未来的大门一样他们接受广泛超越纯粹知识层面的教育,又带着“我要改变世界”的抱负回中国创业,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经历发现硅谷以及被称作硅谷摇篮的是哪里如何为中国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资源,他们又怎样将科技营养用于本土化中?
他们之所以选择 斯坦福 大学,这个决定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共同点就是这所学校和硅谷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创新氛围还是点子都不缺,这些都是日后的自我鼓舞源泉,并且形成一种意识:毕业并不一定要去大公司工作,而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这里也有一种集中的资源,让倘若日后需要帮助更容易找到校友相助机会。
关键是在这里有互联网精神榜样和灵魂领袖,比如雅虎(Yahoo!)软件分类整理与查询软件由杨致远博士开发,是为门户网站雏形;Google(Google)的建立也是如此,它改变了互联网进程;PayPal(PayPal)的发明者马克斯·莱文科恩,从普通学生变成了改变世界的一分子足见其地位,还有FireFox(Firefox)、Excite(Excite)等都来自这所学校,不仅支持学生离开学习随时回来,也支持教授办公司,将技术转化为商业用途。这一切都发生于没有界限的地方,即校园边缘分布着许多企业,与学生接触方便同时支持教授办企业,将技术转化为商业应用,使这些著名科技巨头诞生于车库或宿舍般的地方并迅速影响全球,如Google, Facebook, Twitter, Apple, HP, Intel, Yahoo!, Cisco.
10年前,一位中国青年作家忧虑地写道:厚颜无耻追财富浮夸轻松致富,这样的典型特质,在披上了“勇于冒险标榜创新坚信自我”美丽外衣之后风行全球......而那些CEO们更像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演员,而非真正建设者。但必须看到,那里的最伟大的才智将从庸众中脱颖而出,用洞察力执行力制造应用足以改变世界的事物.
最后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人,只要努力奋斗,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想了解更多这样的故事,请点击http://www.li96.com/lizhirenw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