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中国的硅谷一代竟然能在三十分钟内激励人心
他们是中国的硅谷帮(Gangs of Silicon Valley),相信开放、分享的力量,有相近的商业信仰和价值观。1997年,28岁的武汉青年陈一舟来到斯坦福大学攻读机电工程硕士与MBA学位。如同在世界互联网的港湾里洗了个澡,2年后,他和同学周云帆、杨宁一起,回到北京创办了ChinaRen.com.14年后,他带领人人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2001年,27岁的杨浩涌亲身经历了美国经济的两次寒潮,最终在硅谷一家小公司谋得工程师的职位,一年后他用车载着耶鲁大学的同学周杰去Google公司报到;同在这一年,31岁的董路放弃了高盛公司的职位,立志到美国去读书。
2002年,董路如愿成为斯坦福大学学生。董路在斯坦福大学的一堂课上认识了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当他创业男士衬衫定制网站时征求贝索斯意见。贝索斯称赞,并让董路快递11件给他。其中的一件贝索斯签了名字寄回董路,建议董路在公司上市那天穿。
和董路同一级里还有一个叫沈思的女孩。她们偶像是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为此,她们给自己的创业项目起名为“木瓜”。
2004年,26岁的人汪华成为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名学生。此前,他是一家小有成就的小型电信服务公司的大股东。他2011年的创新工场投资合伙人的身份,让他指导别人如何进行创业。
2006年的熊尚文主动结束了一段五年的外企工作生涯,因为抱着创业之心去了斯坦福大学“进修”。
2007年的陈欧卖掉了一家游戏初创企业,然后去了Stern School at New York University学习金融,但一年之后又转到了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继续深造。在校园里,他遇到了戴雨森两人回国后共同创建聚美优品,这是一个专注于化妆品B2C平台的一个成功案例。
这个名单中应该还有古永锵、茅道临、林欣禾、雷鸣、徐易容、郭去疾、何峰等等...
从80年代开始,被新技术、新浪潮撩拨心弦的人不断来到美国寻找新的世界入口钥匙,他们仿佛将开启中国未来的钥匙。而他们,在被称作世界互联网中心的地方接受广泛超越纯粹知识层面的教育,又带着“我要改变世界”的抱负回国创业。这群人,他们是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在本土化中发挥作用?
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事迹,从发现硅谷以及被称作硅谷摇篮的地方—Stanford University—如何为中国传统企业提供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以及这些有志青年如何将科技营养用于本土化中的故事中得到答案。
关键的是,这里的氛围对日后的自己有相当大的精神鼓舞,并且形成一种意识:毕业并不一定要去大公司工作,而应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此外,这里还有一种意识:这里有互联网精神榜样和灵魂领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不那么知名但极具影响力的个人,如PayPal創辦人的马克斯·莱文科恩,将FireFox发明者布莱克·罗斯视为灵感来源,还包括Excite創辦人的乔·克劳茨以及Hotmail創辦人的沙比尔·巴蒂亚等等,他们都来自这所学校普通学生背景下变成了改变世界的人物之一足见其重要性
最后,我们想要探讨的是,这些曾经作为普通学生站在国家门槛边缘想象未来,现在却拥有改变全球面貌能力的人们,将走出怎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