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诗词应该是什么样的
喜欢记得↑关注↑哦~
我们常说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文学题材在各自的时代形成了创作高峰。今天就来聊聊,好的诗词应该是什么样的?
买《人间词话》是个偶然。前两年因为教育孩子,忽然对宋词特别感兴趣,一口气买了苏轼、辛弃疾、李煜、李清照等多人的词集。恰逢网站活动要凑单,就把这本书放进了购物车。
王国维是近现代史上公认的学术大师,曾担任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国学门导师。他自成美学思想体系,对词曲戏剧进行了深入研究,还涉猎过上古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敦煌学和边疆学等。和同时代的很多大家一样,其学术光芒一直映照到当下的时代。
笔者对王国维先生仰慕已久,但古文功底浅薄,从未敢碰过他的著作。《人间词话》名气甚大,是我仅能说出的先生的作品。买回后才知道,这是一本诗词评论。王国维先生最著名的“境界说”就出自本书。
不过因为文言文体,加之对宋词非常生疏,书中点评即便看注解也不明所以,所以一度被笔者束之高阁。这段时间恰好读到《人间词话七讲》的电子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女士的讲座稿集。于是重新翻出《人间词话》对照学习,索性有所领悟。
叶嘉莹是旅居海外的华人学者,长期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对《人间词话》的解读终于让我这个门外汉有了入门的感觉。接下来我结合叶女士的讲稿,加上我个人的理解,谈谈《人间词话》这本书。
全书结构
《人间词话》本身有点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过如果重新梳理作者的思维逻辑,还是可以分出几块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境界说”,这部分篇幅很大;一部分是谈“词的特质”,即词与诗、歌、赋有何不同;还有一部分是具体点评一些古人的词,这部分内容最多。前两部分是理论,后一部分是应用。我们只要把理论部分搞懂,那么对于王国维的个人好恶自会了然,再看他点评具体的词,自然就容易理解。
“境界说”
《人间词话》的内容如果要简化成一句话就是:“好的词应该是什么样的?”王国维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境界说”。王国维早年曾研究过康德和叔本华哲学,这段人生经历对他形成境界说的美学思想应该产生了不小影响。
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他继而解释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作者先是给出了评判词好坏的标准——境界;然后又解释了他所理解的境界,即“真景物、真感情”。
为什么王国维会有这样的理解呢?我们还要从词的来历说起。
所谓“词”,其实就是古代的歌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诗余……从命名就能看出来,词最早是不太入流的。词自唐代兴起,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唐代时,词的作用就是助酒——诗人才子们喝酒时比才气,写出来歌词,让酒桌旁调节气氛的歌姬用固定的调式演唱。所以,早期的词基本都是儿女情长,要么爱情、要么怨妇,烟粉气很浓。
王国维的境界就是针对词的这个特征的。他认为如果词只是写这些东西,那就没有“境界”,因为是逢场作戏,景物和感情都是雕饰过的,不真实。真正的好词,要能反应作者真实的心态才行。
但这里面其实存在着问题。首先,境界这个东西诗也有、词也有,体现不出词的特性来。而且,境界的意思也很含糊。因为你说作者假惺惺,作者还说自己动了真情呢,找谁评理去?这个问题,后面会继续细说,这里先按下不表。
王国维在书中又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上面几句话的意思,网上解读很多,什么代表“立志”、“坚持”、“收获”啦,好像是一碗鸡汤,其实根本没明白王国维的真实意思。
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我们当前所说的那些个世俗的、庸俗的学问和事业。而是某种真理,或者说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他最后也是因为追寻“大事业”不得而投湖自尽的。
“昨夜西风凋碧树”一句的意思是,你要把遮蔽在你眼前的各种利益、超越过去,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和真理,你才不是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说,摆脱了蒙蔽,超越了还不够,还要有执着追求的毅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追求了一辈子,忽然有一天恍然大悟,我得到了。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也就是找寻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不过要注意的是,王国维点评的是诗词,为什么忽然说起了人生?这就涉及到他对于“词的特质”的观点了。下面会具体分析。
至此,境界说的全貌基本上清晰了。
词的特质
这本书是词评,要对词进行评价,自然有评判的标准。王国维有几重标准:首先,“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其二,“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其三,即上面的境界说;其四,能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其五,能让人产生自由的联想。而且王国维认为,达到上面所述的境界“非大词人不能道”。“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
什么是“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王国维自己的解释是“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他的意思就是词要“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也就是说,词要超脱于所写的文字之外,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言简而意深是为好词。
所以,好的词常常是有一种不得已之情;词这种体裁特别适合于不得志于时者抒发自己的感情。
什么是“词之雅正,在神不在貌”?这是说,早期的词从表面来看,都是写美女和爱情,什么是高下浅深的分别呢?主要看内在的精神。那么精神怎么样来看?有的词读了以后就能有丰富的联想,给人以触动;可有的词就是直白地写美女和爱情,不给人这样的联想。
什么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在王国维看来,南唐中主李璟《浣溪沙》一词中,最耀眼的句子并非大家认为的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而是起首的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因为后者“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他其实还是没有点透“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为什么就更好?
这就涉及用典知识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表达了屈原当时明知自己的国家楚国已经岌岌可危,但其他人没有意识到,他意识到了却有无能为力的感觉。这种处境,其实与南唐中主李璟是很相像的。王国维认为这句词反映了作者细微的情绪,是非常真实的,所以才是更好的佳句。
什么是“能让人产生自由的联想”?王国维解释说,“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是《诗经·小雅·节南山》中的句子。意思是说:我看看四方,四方没有我驰骋的地方啊。也就是说,我有这么好的才能,国家却没有给我提供可以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王国维说这是“诗人之忧生也”。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说,我登高远望,但是看不到我可以走的路啊!它们之间确实是有这种意思上的相类似。这就是让人产生自由联想的例子,这样的词就算好词。
既然涉及到“特质”,就要谈谈诗词赋的区别了。诗、赋与词当然有形式上不同;另外诗比较注重直接的感发;词要引起别人很多的言外之联想的。而赋一般用来铺陈事物,即说明白一件事情或者观点,讲求文彩,文词华丽。
词人点评
王国维对很多著名词人的词都做了点评。他本人崇尚晚唐五代以及北宋的词,所以主要点评的也是这些时期的词。他比较了这两个时期词的不同,即从“歌词之词”演变为“诗话之词”。
王国维的个人喜好是非常强烈的,他推崇晚唐和五代的李煜、冯延巳,北宋的欧阳修、苏轼等和南宋的辛弃疾。“予于词,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而不喜《花间》。宋喜同叔、永叔、子瞻、少游,而不喜美成。南宋只爱稼轩一人,而最恶梦窗、玉田。”
王国维是清末民初人士,在他之前,有些著名的词评家对唐代以降的词有过点评,如清代词人张皋文(张惠言)、刘熙载(刘融斋)。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的很多观点与他们不同。例如,张惠言将温庭筠置于李煜之上,这是王国维所不能接受的。
从王国维对其他词人包括词评人的点评中,我们还是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恃才傲物,这种狂放当然自有其底气,也是我们喜欢王国维的原因——把真实的自己坦露给你。
感觉不错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