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让才能更为持久正如李白的名言所述一日不积终成拷一个小提琴在年轻时被频繁演奏会更加锋利但随着时间的
在中国作家榜上,她是年龄最大的上榜者,已近106岁高龄,仍精神矍铄,笔耕不辍。作为钱钟书眼中“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先生已经跨越两个世纪的人生起伏。在才女之列,她是最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生于乱世,心中却有一份与世无争的宁静。
1911年7月17日,杨绛出生在无锡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杨荫杭是著名的大律师,姑母杨荫榆亦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她虽身材短小其貌不扬,但学业精良、乖巧聪慧,在父亲宠爱之下成长。
1928年,一心想报考清华外语系刻苦努力的她,却因南方没有名额,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在校期间,她踏实进取,不仅专业拔尖,在班里才冠群芳,还喜欢音乐能弹月琴、善吹箫、工昆曲。
1932年初,为读清华外语系,她放弃出国留学机会,以执着毅力终如愿考取清华研究院外国语研究生。在研期间,与钱钟书相遇并结婚,他们共同经历了留学英国和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婚后的柴米油盐,对于吟诗作赋来说显得轻巧。为了爱情,她只得甘做钱家“灶下婢”。然而婚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常做坏事,比如打翻墨水瓶或弄脏房东家的桌布,而她总是笑咪咪地对他说:“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共同面对了一系列人生的挑战:战争、政治运动以及健康问题。然而,无论是在艰难时期还是在个人悲痛中,都未曾让她的才华受损。这也许正因为她坚持自我,不断学习和创作,使得她的才能更加持久。
1966年,被整得苦不堪言之后,还能连夜赶做假发套照常出门买菜;1969年被下放至干校后,用膝盖当写字台,看书或写东西。她的一颗平和的心,让她成为周围人的光明希望。而在丈夫病重住院时,她独自照料他,不辞辛劳,这份深沉的情感,也成就了她大智若愚处世智慧的一部分。
1994年丈夫病重住院时,她更是不忘照顾,并且希望自己多活一年以便照顾他。一旦失去亲人,即使面对巨大的悲伤与孤独,也依然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强大。这就是阅历所赋予的一个重要意义——让我们的才能更加持久,同时也让幸福更接近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