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关于理想信念的人物故事
500字
1944年,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里,一位名叫任正非的男孩诞生了。他的家庭背景是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凭借才智和能力,完全可以在养猪行业获得成功,也可以成为一个能工巧匠,但是对知识的追求使他进入了技术密集型行业。
19岁时,任正非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当“文化大革命”开始时,他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不要随大流。”在枪林弹雨中,他坚持学习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自学完,并且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他们给他油印书籍看。他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能阅读大学课本。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他上进好学,有多项技术发明创造,被选为军方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这次经历深刻影响了他,从部队转业后会选择高科技含量的电信行业。1992年,在房地产热和股票热中,他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研发,并将保证按销售额10%拨付研发经费写进《华为基本法》,体现出以技术立身的理想。在《华为基本法》的起草和讨论中产生的一个概念——知本主义,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青年时代的任正非,是个科学精神的追随者。他总结华为资本积累说:“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即依靠冒险、机会甚至“打擦边球”。即使从现在来看进入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民营企业来说仍然是冒险,成功是奇迹。
2005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全球“建设者与巨子”100名排行榜之一,其公司正在跟电讯业国际几大巨头北方电讯、朗讯科技、阿尔卡特、思科系统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而且它常常可以从它们中间赢得更多网络运营业务。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认为尽管创立者任正非一直保持低调,但华为已经与这些电信巨头站在同一水平线开展竞争,并且在国际化与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商人们趋之若鹜的大众媒体盛事,他守拙婉拒;企业家们花巨资才可以现身的事宜,他更是一概谢绝。他避开喧嚣远离闹市,却掌握新驾驭媒体艺术:不时抛出凝聚着深刻洞见和教益文章,从而把引导公众与教育员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大巧若拙攻藏兼备,全由自己掌握节奏!虽然风花雪月仿佛是另一个世界东西,与他们全然无关,但他们强毅而能负载精神里面存在着尊严;在傲立着尊严之中的意志力;在意志力中存在着对最重负担内心渴求;在渴求之中存在爆发力!
对于企业危机管理理论与实践曾产生过广泛影响,《华为冬天》作为范本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所采用。十多年的励精图治,把华为建成了中国IT界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大学学子择业首选之一。土狼战略思想至今还用它处理公司事情,即使43岁创办深圳华為技術有限公司時,這個年龄的人性格與價值觀都已固化,以成熟理解與判断能力著称,这也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但任正非的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对个人经历流传很多版本但未曾不正面回答,即便朝夕相处高层管理人员也只是了解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