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钱伟长的努力奋斗在自然之美中的可爱瞬间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也是著名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典范。他于7月30日6时在上海辞世,享年98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从弃文从理到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再到倡导的教育改革,他的一举一动都为后人所称道。
1912年出生的钱伟长,在18岁那年的高考中,以中文和历史两个100分的成绩走进了清华大学。然而,他在数理上却是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但正是这样一个“偏科生”,最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弃文从理。这背后的原因,是他对国家命运关切。当日本发动“9·18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时,他拍案而起,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国家的需要,就是他的专业。
为了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废寝忘食,用功极度。在导师吴有训指导下做光谱分析,在J.L·辛格教授指导下研究板壳理论,最终1942年获博士学位。他与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一起,在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从事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博士论文《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曾让爱因斯坦感叹:“这位中国青年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
尽管有机会留在美国,但他毅然回国,并且拒绝中美交战时为美国效力。他曾回忆说:“我是中国人,我要回去。我虽然回国后第一个月工资只够买一个暖水瓶,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更从来没有对国家丧失过信心。”
二战期间,当伦敦遭受德国V1、V2导弹威胁的时候,丘吉尔向美国请求援助。这件事被转到了美国加州大学著名科学家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气推进研究所。当时,钱伟长正在这个研究所从事火箭设计试制工作。他提出,让伦敦市中心地面造成被击中的假象,以此蒙蔽德军,使之仍按原射程攻击,这样伦敦就可避免遭受导弹伤害。这一招很灵,将使得丘吉尔在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激地赞赏道:“美国青年真厉害。”但直到最后也不知道,与德军玩了个雕虫小技的人并不是美国青年,而是中国青年,即后来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的钱伟长。
1983年,他辞去了38年的清华教授职务,只身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在校期间,他提出了“三制”——— 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问题,如今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他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之间,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四堵墙”,抓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也进行着深入探讨。
作为一代大师,一生致力于科技发展与教育改革,为新时代学生们树立榜样。网友纷纷表示哀悼,并表示要继承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巨匠逝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的努力奋斗,在自然之美中的可爱瞬间,以及他对祖国无限忠诚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