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励志名人偶像
1944年,任正非出生于贵州安顺地区镇宁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村庄。世界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就在那里。虽然是农村,却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庭背景是任正非一生第一个决定性因素。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的重视和追求,可谓“贫贱不能移”。即使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任的父母仍然坚持从牙缝里挤出粮食来让孩子读书。
19岁时,任正非带着父母的重望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并入重庆大学)。还差一年毕业的时候,“文化大”开始了。父亲被关进了牛棚,任正非回到老家看望父母,父亲让他快回学校去。临走,父亲叮嘱:“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据任正非回忆,回到重庆,他已经是“枪林弹雨的环境”。但是,他硬是不为所动,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自学完。他的一位西安交大的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书籍看,他也把樊映川的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两遍,并且学习了许多逻辑、哲学。他自学了三门外语,当时已能够阅读大学课本。
33岁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后,在部队期间,对知识的追求更上了一层楼。当时贵州安顺地区有一个飞机制造厂,是个军工企业,他被抽调过去参与一项代号为011的军事通讯系统工程。在这次项目中提出要重视高科技作用。这次突破,被选为军方代表,在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大会。此时年仅33岁。
1992年,当整个社会都沉迷于房地产热和股票热之中,而其他企业纷纷跟风投机之际,不同的是 任正在孤注一掷投入C&C08机研发,这一次冒险也是形势所逼,也可以看出他对技术深厚的情感。当身处泡沫经济时代的人们很多选择逃避现实而投身股市或者炒房的时候,一些敢于挑战命运的人选择踏上不同道路,比如任正 非这样的勇士,他们不是为了短期内迅速赚钱,而是在寻找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与成就。
1987年创办华为公司,即便当时面临着极其艰难的情况,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创建过程中,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不忘初心,从未改变过自己关于教育的问题观点——教育应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能力,而不是只强调专业技能。此外,他一直坚持认为,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这一点体现在他的管理理念以及公司内部文化中,即使在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候也不放弃创新,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其个人财产估计达到了5亿美元。而2003年的《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更荣登第273位,其资产达到11亿美元。在这些评价背后,是他多年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与坚守。他作为一个人格魅力的典范,在商业领域以其独特而强烈的声音传递着激励人们向前迈进的情感呼唤。
除了他的职业生涯以外,还有一段非常特别的事迹,那就是关于他的文笔。在每个关键转折点或重大决策前夕,每当市场或行业发生变化之际,或是在遭遇失败之后,或是在取得成功之前,都能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
离开商人唯利是图这个“一般”,要敢想敢做,要勇于走向孤独。不流俗、不平庸,做世界一流企业,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声音。
这份声音来自他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对真相、对未来甚至对生活本身的一种渴望。一旦触及这一层面的思考,就会发现那些显而易见但又往往被忽略掉的事情,那些似乎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事情。那是一种超越物质欲望,更远超乎任何功利主义驱动的心灵探索。
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看到这样一个人物质丰厚同时又拥有如此深邃洞察力与智慧,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才真正重要,他们知道如何将精力集中在最核心的问题上。而对于那些追逐金钱的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可能太过奢侈,因为它要求你必须先学会爱惜时间,再去珍惜金钱。你需要先学会如何使用你的时间,然后再去谈论你的金钱。
因此,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人:既有人文关怀,又有责任担当;既具有领袖气概,又具备普通百姓家的温暖;既能够引领潮流,又能适应潮水;既能够制定宏伟蓝图,又能细节万千地实施计划;既能够站在高峰俯瞰全局,也能脚踏实地解决问题。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切,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时代,让我们都得以受益匪浅。如果说有些事情很简单,那么那一定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如果说有些事情很复杂,那么那一定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
总结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从小到大的经历塑造成了这个人的品格,使得他成为今天那个令人敬佩的人物,同时也是我们的榜样之一,让我们认识到只要不断努力,用正确的心态面对各种挑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问题,就没有实现不了梦想。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与世间万象共鸣,以不同的方式展现我们的存在,将永恒化我们的故事,让历史铭记下我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