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超级富豪从卖杂货起家励志故事在自然的怀抱中绽放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他曾经创下1年卖出100多幢楼的地产神话,并由此打造了亿万身价的霍氏集团。现在大家熟悉的分期付款、按揭供房就是发明的。在房地产业的最高峰时期,曾经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是香港名副其实的“土地爷”。现在香港的地产界大佬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湘等等都是在他之后才慢慢做大的。那么,当年是如何进入地产界的?他的第一桶金又是怎么赚到的呢?海上运输,赚来第一桶金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23年5月10日,我出生在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因家境贫困,我6岁前都没穿过鞋子。7岁那年,我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来,香港又被日军占领,生活更加困难。我作为家里唯一的一个男子汉,从小就要承担许多责任,比如退学出去打工了。这时候我还只是个孩子,每次工作都干不长就被老板辞退了。我没有办法,只好跟着母亲东借西挪帮我开了一家杂货铺。
生活安定下来,我也结婚了,与邻居家的女儿吕燕妮结为夫妻,我们过着安定平淡的小家庭。不久之后,我母亲的一个决定改变了整个人生的轨迹。她觉得我们不能总守着一个杂货铺,她想把店兑出去开一个小小船行,在海上搞点货运的事业。她对我说:“如果能找到更好的机会,让我们一起努力,不要让这个时代错过。”所以,我们买了几条船,在海上搞运输。
结果几年下来,一些欧美国家开始对中国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这给我们的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因为这些战略物资价格飞涨,而我们提供这些物资给需要的人们,就这样一笔接一笔积累起来,一年的收入比过去五六年的总和还高。但这并不是最艰难的时候,有几次为了躲避英国水警追捕,我们差点丢掉性命。
高风险当然有高回报,那三年间通过冒险而来的第一桶金让我人生的局面彻底变动。我用这笔钱买了一套豪宅,使馆大厦,这是我进军房地产业并取得成功的一步。不过,由于投资成本较高,要花七年半才能回本资金,这让我开始思考更多关于如何让更多人买得起房屋,同时自己能够快速获得收益的问题。
经过深思熟虑,我首先想到的是分层出售,让人们购买到合适自己的部分,而不是整栋楼;接着,又推出了分期付款销售策略,让人们可以以较低首付额购买房屋。这两种策略立刻受到了市民欢迎,他们排队购买新屋,使我的企业迅速扩张,并且基本上的每栋楼售罄之前就在市场中消失。这段时间里,无论是在铜锣湾还是其他地区,都见证了我的企业发展速度之快,它们几乎是连续不断向天空攀升!
1955年的蟾宫大厦项目更是我事业中的巅峰之作,它不仅成为当时最高的大厦,而且它建成后的销售额超过1000万港币,将我推上了行业顶端。而这一切发生在我只有32岁的时候,对于那些已经走入商场多年的资深商人来说,那简直是一项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正当这样的辉煌达到了顶峰时,却有人试图阻碍我的脚步,他们认为因为战争期间支持抗美援朝以及打破封锁禁运,所以他们想要限制我的行动,但实际情况却远非如此。我只是为了赚钱,没有任何特别的心理或意识,也没有什么宏伟计划,只是一个普通人的渴望——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为家庭创造更好的未来。
然而,即便如此,也有人试图将这种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的情形化为政治斗争,把它掺入到官僚主义与利益冲突之间。一系列事件,如“星光行事件”,导致我的财富遭受严重损失,最终迫使我不得不转向海外市场寻求新的机遇。那段时间里,即使是在国内外遭遇挑战和逆境,我依然坚持自信和毅力,最终证明自己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不仅仅因为他所拥有的财富,更因为他所展现出的勇气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