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超级富豪从卖杂货起家自然恩赐成就他人生巅峰
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上出现了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当年,他曾经创下1年卖出100多幢楼的地产神话,并由此打造了亿万身价的霍氏集团。现在大家熟悉的分期付款、按揭供房就是发明的。在房地产业的最高峰时期,曾经拥有香港70%的建筑生意,名下的60多家公司大都经营房地产生意,是香港名副其实的“土地爷”。现在香港的地产界大佬李嘉诚、李兆基、郭炳湘等等都是在他之后才慢慢做大的。那么,当年是如何进入地产界的?他的第一桶金又是怎么赚到的呢?海上运输,赚来第一桶金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1923年5月10日,他出生在香港一个水上人家。因家境贫困,他6岁前都没穿过鞋子。7岁那年,他两个哥哥和父亲相继去世,后来,香港又被日军占领,生活更加困难。他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子汉,不得不退学出去打工了。这时候,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苦力,而是一名小船手,每天忙于河流和海洋之间的小艇行走。他没有办法长久维持这样的工作,因为他的身材瘦小,被老板辞退了好几次。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未阻止他追求更好的未来。他母亲见状,便决定帮助他开一家杂货铺,以便让儿子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过努力,他们终于有一天能买下自己的店铺,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屋,但对他们来说已经足够温暖与安全。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也结婚了,在这个安静而宁静的地方生活着。一切看似平淡无奇,但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一种转变悄然发生。那时战争结束了,也带来了经济复苏。他母亲看到机会,便建议把杂货店换成一艘船,从事海上运输业务。她提议这是个高风险但可能带来巨大利润的手段。而当时,即使有文员职位可供选择,只要每月300港元薪水,这也是个稳定且轻松的事业。但最终还是决定听从母亲的心愿。
于是,他们开始筹备购买船只,并将其投入到海上运输中。此举果然成功,一些海外商人因为战略物资价格飞涨,将违禁物资偷偷运往中国内陆,因利益丰厚而加入这一冒险之旅。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仅是商人的行动,而且包括一些富有的华人,如包玉刚、何鸿燊等,也参与到了这一行当中,只不过他们所面临的是极为危险且辛劳的事情。
由于不断追求更高回报,有几次甚至因为躲避英国水警而差点丢命。但最终,这种高风险活动却给予他们巨大的回报。在战争期间三年的运作中,他们赚取到了全部积蓄中的第一桶金。这笔钱后来用以购买豪宅,并成为新贵们聚集的地方——跑马地蓝塘道11号的大厦。
接下来,这份初获财富不仅支持他涉足房地产业,还促成了他的成功。在晚年的自我评价中,他说:“如果说当时我是为了支持抗美援朝、打破封锁禁运,那是不准确的话。我没有那么高远的认识。但说当时我一点认识、一点想法也没有,也不是事实。”虽然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准备退出江湖,而是继续寻找新的投资途径,因为投资总会有新的项目需要考虑。不过,对于这些投资该如何进行,又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不久之后,在1953年的6月份,与妻子吕燕妮共同创立了霍兴业堂置业有限公司,其注册资金达465万港元,此数目在当时可谓不小,可见其对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发展抱负之深刻认真态度。
通过最初简单租售房屋逐渐扩展到实际开发建设领域,最终取得显著成绩,使得企业迅速壮大。而且,该公司还首先实施分层出售策略,把整个住宅拆分为不同的部分出售,让更多消费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居住空间。此外,该公司还引入分期付款销售楼盘政策,为那些条件有限但梦想坚定的市民提供了一条通往拥有一栋自己家的路线,使得大量的人群纷纷涌向HOXINGYEE'S门庭若市,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地产行业中的传奇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