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创新之光

  • 励志成功
  • 2025年02月22日
  • 文/清如 【人物名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作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始终坚持自我,不断进化,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为引领海尔这艘巨舰在激流中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质量至上 1984年,当第一波创业浪潮汹涌澎湃时,35岁的张瑞敏面对着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的困境,他以36岁之龄成为厂长。面对员工散漫、生产落后的问题,他不畏惧挑战,从头抓起颁布13条规定

海尔张瑞敏从砸冰箱到砸组织他说没有成功的企业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创新之光

文/清如

【人物名片】张瑞敏,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

作为海尔的掌舵者,张瑞敏始终坚持自我,不断进化,在管理思想和模式上进行创新与突破,为引领海尔这艘巨舰在激流中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质量至上

1984年,当第一波创业浪潮汹涌澎湃时,35岁的张瑞敏面对着青岛电冰箱总厂濒临倒闭的困境,他以36岁之龄成为厂长。面对员工散漫、生产落后的问题,他不畏惧挑战,从头抓起颁布13条规定,以确保产品质量。他坚信只有品质上的卓越才能赢得市场,而这一信念最终成为了他传奇的一部分。

那一年,有一位消费者反映海尔冰箱存在划痕问题。张瑞敏亲自检查后发现共有76台冰箱存在缺陷。他迅速召开大会,让员工亲手将这些问题性冰箱砸毁。这一举措震惊业界,但也展示了他的决心和无畏精神。“企业不能姑息任何带缺陷产品,这样今天是76台明天就可能是760台、7600台……”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质量意识下,海尔逐渐赢得了市场认可,并于1988年荣获冰箱行业金牌,同时销量实现爆发式增长。

二、品牌影响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瑞敏开始调整策略,将视野拓展至多元化兼并。在短暂时间内,他连续兼并18家企业,将业务扩展至洗衣机、空调以及电视机等多个领域,最终建立起全国第一个家电工业园区。

2001年,当中国加入WTO后,为民族企业在海外创业提供了新的机会。张瑞敏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制定出“出国创牌而非出口创汇”的战略,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此举虽然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但他依然坚持到底:“去美国市场,就是要与狼共舞,即使输掉,也能学到东西。”

事实证明,这一次又一次地勇敢尝试最终为公司带来了丰厚回报。七年的努力之后,海尔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形成了一套集研发、制造与营销于一体的全面战略布局,使其品牌价值深入人心:“我们一直坚持创建自己名牌,而不是为名牌代工,如今中国家电在世界占据半壁江山,但自有品牌仅占3%。”其中80%以上都是由哈弗所垄断。

三、“人单合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在2005年,张瑞敏再次提出“人单合一”的理念——将员工与用户紧密结合起来,以此打破传统科层制结构,“注重员工价值最大化,把员工和用户利益结合,让他们从执行者变为创造者”。这种革命性的做法被称作“砸组织”。

基于这个理念,海尔走上了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崭新道路。通过实施零库存即需即供战略、三专店模式以及社区店建设来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而且,这种模式并不仅限于国内,还被输出到了海外国家,比如收购美国GE家电后运用相同的人单合一模式,大幅提升公司效率及利润率。

如今,对于整个中国乃至全球来说,无论是白色家电还是其他行业,都无法忽视或否认 海爾(Haier)这股力量,它们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而这样的成就离不开 张瑞民不断追求自身完善,不断革新管理思想和方法的心态,以及对于时代变化洞察力的准确把握。”

来源:南财专访 张瑞民 张瑞民经典名言 张瑞民名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