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台大演讲谁没有艰辛的过往中国杰出人物故事简介在自然之境中绘声绘影
为何辞官下海?
我在经商前,15岁就当兵了,从军17年,做到团职干部,遇上中国百万大裁军,就转业到地方政府,当了两年办公室主任。这两段人生都还算成功:我做到团级职务时,不到30岁,很年轻,几十万部队当中最年轻的干部之一;到地方做官员,职务进步很快,很快做到办公室主任,但我在1988年断然辞官经商。具体两个原因:一是赶上经商热。1988年到1995年,很多人辞去原有职务“下海”了。如果没有当时的经商热潮,中国今天不会有这么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二是想改善个人的生活。我就觉得,如果别人能当万元户,我凭能力应该不止万元户。
第一个故事:第一桶金是这么来的
那时候遇到的第一个创业难关,就是借钱。第二个难关是拿不到项目。
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比较落后,有些东西需要有“计划指标”,得出现在当时“国家计划委员会”指标名单上才行。
我只好找到大连一个老战友“借”一点指标,同时付出一点费用。他同意给我几万平米指标。但是拿了指标,还得去找当时的市领导批地。跑了左一遍,右一遍,没有人理。当初市领导被我找烦了,就出了一个题目:“你不是想开发吗?把市政府的一个老建筑给你。”
这个老建筑是一个气派的大楼,但它北侧居住区房子差、设施差,一百多户人共用一个水龙头和厕所,被认为对观瞻不利,所以把这片地给我去开发完毕,要1200块钱一平米成本,我前面有三家国有公司都不肯干,因为大连市最好的房子只能卖到1500元零几十块。
我坚持要干这个项目,只要开可以发,只有人不敢开怎么能发呢?
为了赚钱,我们动脑筋推出来几条创新:
第一,当时的房子没有明厅,那好,我们做一个明厅;
第二,当时房子没卫生间,每户都配了一间卫生间,还把木头窗换成了铝合金窗,再加一扇防盗门。
最后推出来均价1580元每平米。一千多套房子每月扫光。一这样,使我们成为地区第一个闯入旧城改造这一行业的公司;这一单使我们赚到了接近1000万元。就这样,我掘到了第一桶金,在大连搞开来。
第二个故事:9天9夜没睡觉
再给大家讲一下小故事。
初期创业,我接下了一份工程,这个工程最初由政府进行了一半,却觉得费劲不愿意继续,他们转给我的。那时候签完以后突然遇到了全国治理整顿,更困难了。在启动这个项目,我必须得到2000万元,有土地作为抵押,并且所有的手续都应属健全。但找了50多家银行,没有哪家愿意贷款给我,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政府的问题,对于民营企业抱着怀疑态度。
因为这个项目是由政府转让来的,他们觉得对不过分,所以决定通过某国有的银行提供2000万元用于启动资金。这家银行答应之后,让我直接见行长。我去了很多次,但是总是在走廊里等待或者被躲避。我曾一度站在走廊里等待直至深夜,也曾试图堵住他的人身安全,以此来确保他能够回复我的请求或许见面一次,最终却无果而终。这整个过程让我感到非常沮丧和疲惫,无论如何也无法达到目的感受着极大的挫败感和孤独感。
除了这家银行,我又向另一家银行寻求帮助,但结果同样未果。而为了堵住那个负责审批的人物,我们甚至尝试跟随他的车辆停留在其住宅附近,用这种方式与他保持距离以便于交流,即使如此也未能达成预期目标。在晚上的寒冷中,我们守候并静候他的归来,而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我们的努力会获得回报或遭致对方反感与排斥。
第三个故事:3年的打字机时间
90年代期间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问题,比如员工健康状况问题。当时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一旦出现重大疾病,如癌症或肝病,每位员工都可能承担巨额治疗费用,而且由于法律规定民营企业不得支付医药费,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种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决定将业务模式从住宅开发转变为商业地产,以确保未来稳定发展的一线财路。此举虽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法庭纠纷增加,但也促使我们不断探索新的经营策略,最终形成城市综合体模式——既包括写字楼、购物街以及公寓,又可以通过出售这些资产产生现金流,从而解决现存问题并实现长远发展规划。此举有效解决了现状中的不足,为万达集团奠定坚实基础,将其引领至今日繁荣昌盛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