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岁月里的贫瘠山村关于友情的古诗篇章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浸骨头缝,家乡早春尤其冷。每遇此时,我便给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送去铜脚炉或布套包好的“汤婆子”,手与脚感知阳春之暖,是对老人的温情和贫苦生活的一种慰藉。如果说宝钗过生日时,贾母得到一些甜食、热闹戏文,那么刘姥姥从大观园回家时,收到的青纱、茧绸、御田粳米、果点心以及一百多两银子,更是真正的救急助困。这些暖老温贫的行为,有时候是一路指引迷途求助者方向;有时候,是买下小贩蔬菜,让老人尽快回家;有时候,即使不能帮忙,只能陪伴着叹息,也算是关心。
据说屠格涅夫遇上乞丐,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用,但紧握乞丐脏手,说:“兄弟,对不起,我什么也没带。”那乞丐却深受感动:“谢谢,这已经够了!”提到“暖老温贫”,我想到炒米,如郑板桥所言:天寒冰冻时,为亲戚朋友泡一碗炒米茶佐以酱姜,最为暖意盎然。这在冰冷欲雪的天气中,不仅能驱散寒意,还能满足饥饿,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效益。
在拍摄专题片《板桥家书》时,我们重新演绎了这一场景,但却将炒米替换成了爆米花。我解释铁锅炒出的炒米不同于手摇爆米机爆出的,但工作人员寻找不到古代的手摇爆米机。虽然作罢,但这让我感到遗憾。在我们小时候,我们还能吃上这样的焦黄色香味浓郁的炒饭,而不是如今流行的雪白色质地光滑的小吃。
最美的是泡炒米加溏心蛋,当鸡蛋刚熟即出锅,与开水中的汤混合撒红糖,一边咀嚼溏心蛋,一边品尝甜腻而香醇的茶水,每一次都令人难以忘怀。这种奢侈待遇通常只给贵宾或家的宠儿享用,对一个躲避寒冷的人来说,只要捧来一碗简单但充满关爱的炖饭,就已足够让人感激不尽。而若再搭配两个溏心蛋,那简直是世间最幸福的事。此等暖老温贫,将永远铭记于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