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意识到友情的诗句在心间静悄悄地消逝那一刻你就知道再也无法与朋友重温昔日的和谐
频繁出现的对话中,有这样一串问题:你最近换了工作,收入如何?你的朋友圈里提到谈了对象,却没有告知我。听说你们前次吵架很激烈,那是什么原因呢?…也许提问者之所以提出这些问题,不仅是出于好奇心的满足,更在乎的是对方是否愿意分享,这反映了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如果对方不愿意透露,那么可能意味着没有把这个人当作真正的朋友。
自始至终,提问者似乎总是在考虑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和境况。这就像感情中的裂痕,一旦开始,就难以避免扩大。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我们珍贵的心力和情感都变得更加稀缺,与朋友相处所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能够一起度过一个愉快日子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人们希望在经历了一天忙碌之后,可以与朋友放松而不是承担更多社交压力。正如一个被广泛点赞的问题:“友谊应该达到的最好状态是什么?”其中有这样一条回答:“每次见面,都让人感到非常舒适。”因此,我们可以讨论自己最近追的剧集、最新喜好的爱好或假期计划,但在对方显得不开心的情况下,还要继续追问隐私,这样的行为并不好。
感情和耐心都是无法忍受持续消耗的事物,即使是曾经关系极佳的朋友,也可能因为积累的小小不满,最终引发友谊的大崩塌。很多关系中,人们善于倾诉自己的想法,但却往往像婴儿一样似懂非懂地倾听别人的话语。在许多对话中,你常听到的是“你听我讲”,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说话者的位置。当宣泄完自己的情绪后,他们会觉得这是因为你们之间关系良好,所以才会对你这样,对其他人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久而久之,这种感觉会在倾听的人心里慢慢积累,最终消磨掉他们耐心和这段关系带来的信任。大多数感情渐行渐远,并非由于误解或背叛,而是在沟通上出了问题。一段长久且舒服的交流,就像是打羽毛球——双方轮流发球,你表达一个观点,我吐槽两件事,双方都参与进去,互相表达和倾听。如果观察那些拥有众多好友的人们,他们通常都会降低自身表达的一部分,用心理解和共情他人的立场。
我们应该花费更多时间用心倾听。就像寒冷冬夜中的刺猬,如果靠得太近就会感到疼痛,如果离得太远又会感到寒冷保持一定距离,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就像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每个人更喜欢乘坐人少车厢;打车时,大多数人也更偏向坐在后排落座位。这是一种安全半径,让彼此都能进退自由,使我们能自由地做自己。在一次看过的话语中有一句话:“再好的朋友也应保持距离,因为热闹但空洞无内容。”恰到好处的距离不会阻挡彼此光明,让彼此自由成长,开出最饱满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