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意识到友情的诗已被误读你决定放下那最后一首未唱完的歌在哪个瞬间你发现再也无法和朋友共谱这首曲
频繁出现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听说你最近变动了工作,收入如何?我注意到你的朋友圈更新了,与人交往情况有何变化?了解你们上次争执时的情况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吗?……也许提问者除了满足好奇心,还渴望从回应中获得安全感——如果对方透露信息,那就是信任;若不愿分享,则可能视对方为陌生人。提问者始终将自己置于首位,而忽略了对方的情绪和境遇。感情中的裂痕,从微小事物开始展开。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心理与情绪都成为了稀缺资源,友谊变得更加昂贵。共度一天愉快时光的机会日益减少。我们希望在经历工作和学习后的疲惫后,可以与朋友放松而非承担社交压力,就像一个问题:“友情最美好的状态是怎样的?”看到一条高赞回答:“每次相聚,都让人感到无比舒适。”我们可以讨论最新的电视剧、兴趣爱好或假期计划,但不要在对方面露不悦时继续追问隐私。
感情和耐心,是无法抵抗消耗的。在曾经深厚如磐石的友谊里,即便积累细微之处的小矛盾,也能引发关系的大崩塌。许多关系中,人们擅长倾诉自己的想法,却在聆听他人的领域显得似懂非懂。在许多对话中,我们常听到“我要告诉你”,大家争先恐后抢夺说话者的位置。当宣泄完自己的情绪后,感觉因为我们的关系良好,所以才会对某人如此,对其他人则不会发生类似状况。
随着时间推移,不适感逐渐积累于倾听者的内心,将慢慢消耗他们耐心,并削弱对这段关系的信任。一段长久且愉悦交流,如同打羽毛球——双方轮换表达观点,我吐槽两件事,你回应两件事情,让双方共同参与进来。此外,要做到的还有降低自我表达部分,用心站在他人的立场去理解和共情。他人的想法。
我们应该花费更多时间去用心倾听。人类就像寒冷冬季里的刺猬,当距离过近会疼痛,当距离太远会感到寒冷保持一定社交安全距离,无疑是个不错办法,就像坐地铁喜欢乘坐较为空旷车厢;打车时,大多数选择落座于车厢末端。这是一种自由自在地生活所需的一步。而看过这样的话语:“再好的朋友也有需要保留的一定距离,因为热闹而充满空洞的是那些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友谊。”恰当间隔,使彼此都能自由发展,让我们能够在这段关系中成为自己,最终开出最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