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一刻你觉得和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还是说友情的句子里有没有那么一刻让你意识到原来我们之间的界限就这
频繁出现的对话中,有这样的话题:听说你最近变动了工作,收入情况如何?朋友圈里的点赞,你为什么不跟我分享你的恋爱新鲜事?还有那次争执时的激烈场面,是什么原因引发的呢?……或许提问者除了满足好奇心,还渴望从回应中获得一种安全感——如果对方坦诚相对,那就是信任;若保持沉默,则意味着没把我当朋友。始终,将自己置于首位,而忽略了对方的情境和感受。任何感情裂痕,都在细微之处悄然展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珍贵的心力和情绪都变得稀缺,友谊交往的成本日益升高。能与伴侣共度一天愉快时光,更是难上加难。我们希望在经历劳累后的生活中,与朋友轻松交流,而不是承担社交压力。正如一个问题:“友情达到何种状态最佳?”看过一条高票回答:“每次见面,都让我感到无比舒适。”我们可以谈论追剧、新的兴趣爱好以及假期计划,但务必避免在对方显露不快时继续追问隐私。这份感情和耐心,是无法抵御消耗的。一旦以前深厚至极的友谊因为积累的小小不满而崩塌,它们便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许多关系里,人们善于倾诉自己的想法,却在倾听他人时似懂非懂。在许多对话里,常听到的是“你让我讲”,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说话者的位置。当宣泄完自己的情绪后,便觉得这是因为我们之间关系好,所以才会如此对待你,这样也不会发生与他人相同的情况。但久而久之,不适感觉不断积聚,在倾听者心里逐渐消磨掉耐心和信任。
很多感情因沟通上的误差而逐渐远离,没有明确背叛,只是由一些小事开始。一段长久且愉快交流,就像是打羽毛球——双方有来有回。你表达一个观点,我吐槽两件事情,双方共同参与进去,互相表达并倾听。如果观察那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他们都学会降低自我表达,让自己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同理心理解对方的心思。
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用心去倾听。他人就像寒冷冬夜中的刺猬,当太近会疼痛,当太远会感到寒冷。而维持一定社交距离,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就像坐地铁选择空座位或者坐车落单座位一样,这样既给彼此留出空间,也让我们能够自由生长,不被固定的界限所束缚,看到了这句话:再好的朋友也该有一段距离,因为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恰到好处的距离,让彼此都不遮挡光照,让我们各自自由成长,最终开出最饱满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