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意识到那一刻你与朋友之间的友情连接已经无法修复
频繁出现的对话中,有这样一段:听说你最近变动了工作,收入如何?我注意到你的朋友圈更新了,与人交往情况有所改变。还有一点,让我好奇的是,你们上次的争执似乎很激烈,那究竟是因为什么呢?这样的提问背后,或许不仅仅是好奇心的驱使,更深层次地,是渴望得到安全感的一种表达——如果对方愿意分享,那么就意味着信任;若不愿开口,则可能意味着没有把我当作真正的朋友。在整个对话过程中,提问者总是在将自己置于中心,而忽视了对方的情绪和境遇。
感情关系中的裂痕往往从细微之处开始。随着我们成长,我们珍贵的时间和情绪都变得稀缺,对友谊投入的成本也日益增加。能够与朋友共度美好的时光越来越少了。人们希望在经历了一天忙碌后的生活中,可以找回放松自如的心态,而不是承受社交压力。这正如一个问题:“朋友间最理想的情况又是什么?”有人给出了答案:“每一次见面,都让人感到无比舒适。”我们可以分享我们的新发现、最新爱好或者即将到来的假期计划,但切勿在对方显得不高兴时,还继续追问隐私。
情感和耐心都是无法持续消耗的事物,即便是曾经关系密切至极的人,也可能因为积累的小矛盾而引发友谊的大爆炸。许多关系中,人们擅长倾诉自己的想法,但在倾听他人的时候,却像个婴儿似懂非懂。当大家争先恐后地抢夺讲述者的位置,并且认为宣泄完自己的情绪之后,这些事情不会发生于其他人身上,因此觉得你们之间更特别。一段时间内,这种感觉会逐渐积累,在倾听者心里产生挫败感,最终削弱他们对这段关系的信任。
很多感情逐渐疏远,不一定需要误会或背叛,只是沟通上的小差错开始。一段愉快而持久的人际交流,就像是打羽毛球游戏——双方轮流发挥,一方表达观点,一方吐露烦恼,双方都参与进去,同时进行表达和倾听。如果我们观察那些拥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他们通常能降低自己说话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而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同理心理解对方的情感。
我们应该花更多时间用心去倾听别人。我想起一句话:寒冷刺猬般相互靠近就会痛苦,保持距离才不会冰冻彼此的心灵。这就像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每个人都喜欢选择拥挤程度适中的车厢;出租车乘客多数也喜欢坐在后排座位。那样的“安全半径”允许彼此自由进入或退出,让我们的友谊能够自由生长,不受限制成为最丰满、最美丽的人生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