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老友在寒冷的冬夜里给予贫穷的心灵温暖正如那条永不松懈的友情链接QQ群一样
春寒料峭,连日阴雨,湿气沉重,让人难以排遣。家乡的早春更是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往昔,每当这样的日子,我总会为行动不便的爷爷奶奶准备一只铜脚炉或是一包布套包好的“汤婆子”,在手与脚之间感受到阳春般的温暖,这便是那份暖老温贫之情。
如果说宝钗过生日时,她所得到的一切甜美和热闹,也能温暖贾母的心,那么刘姥姥从大观园回家时,收到的青纱、茧绸、御田粳米、果点心以及衣衫,还有那百多两银子的恩赐,更是真正地缓解了她的困境。这就是真正的暖老温贫。
这份暖老温贫,有时候表现为对迷途求助者伸出援手,或是在暮色中等待顾客的小贩买下她小堆蔬菜,让她能够尽快回到温馨之处;有时候,就是推动上坡运煤车,或是在别人的困境中给予慰藉,即使不能直接帮助,只能陪伴他们共度难关,那也算得上是一种支持。
据说屠格涅夫曾遇到一个乞丐,却发现自己并没有钱可以给。那个人却因为他的真诚而感动:“谢谢,这已经足够了!”提到“暖老温贫”四个字,我常常想到炒米,就像郑板桥所说的那样: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来访,用一大碗炒米送上去,再佐以酱姜,最是令人心怀柔软。
板桥在山东范县任职期间写下的家书里就有这样的话语。他望着窗外寒冷欲雪的景象,想到家乡那些受苦的人,不禁心生酸涩和悲伤。隔了三百年光阴,我们仍然能读出他古道热肠与知心知肺的情怀。在那热乎乎的一大碗炒米茶中,他既享受到了身体上的舒适,又满足了肠胃的需求,从而驱散了一切寒意。这份体恤,在炖煮出的每一口都充满深情,与我们同甘共苦,使我们永远记住这一份最简单却又最深刻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