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连心同学情共享友情链接交换平台
在一个充满回忆与友情的故事里,两个高中同学的深厚情谊跨越了时光和空间。董同学和我,我们是八桥中学的同窗,家近邻且都是走读生,每天上学放学都肩并肩,一起步入成长之路。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他去了江苏无锡,我留在山东兖州,那些日子里见面变得稀少。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我曾到南方考察学习,在无锡期间,他们特地来宾馆看望我。由于当时电话尚未普及,我们只能留下单位联系方式。我那位同学为了多给我留下联系渠道,就毫不吝啬地将他的亲戚电话全写在一张纸上给我。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失去了联系。当我想找他时,发现原来的号码已经失效,再也无法相互致电。
尝试通过书信也是石沉大海,而我们彼此工作也频繁变动。退休后,我利用旅行机会去无锡找他,但遗憾的是,他已搬家了。他老伴也不知道新地址。在去年11月的一次偶然机会中,我们终于重逢。那是一个曲折而令人感动的过程,一位同学从另一位那里得知我的手机号,然后帮助我们重连。
这个月末,他告知我已经找到董同学的电话号码。我兴奋地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声音,从千里之外传来了我们的对话。那段时间内我们谈论着身体、家庭,也谈到了退休后的生活。他每天练习书法,而我正在准备出版散文集。我们约定,在鸡年春节后共同去无锡看他们。
等待这一天成为我们的共同愿景,因为二十多年没有见面。当确定日期告诉他时,他激动得不得了。他精心准备接待我们:介绍火车站选乘高铁站,并实地观察,以确保一切顺利。此外,他详细告知楼门号码,不希望有任何疏忽或遗漏。而对于如何接待我们,这个细节暂且不表。
让我感到特别感动的是,当董氏三天前了解到我的行程之后,即预订了一家名为“和团团”的饭店房间,却因为客满只能当天抢最好的位置。这份小心翼翼,让人印象深刻。在饭店开门前,老伴早已等候在门口,只要餐厅开门就进去占据临窗靠湖边的一号餐桌。这场风波中,还有一位女士与她有相同任务,也是来抢位置的人,她们甚至成了朋友,互致问候。当这些细节透露给我,我问自己:作为贵宾,我是否值得他们付出这样的心思?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你是我生命中的好友!有人说“同学情是世界上最纯最真的一种情”,这句话再次被证明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