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年楷模尹明善47岁创业路上的亿万富翁
1986年6月的一天,在长沙市一家民营的书报刊发行公司里,进来了一位年近半百身躯瘦削的书商,从他那浓重的川味口音中,发行公司的经理很快明白了他的身份及其来意,便盛情接待。客人是重庆一家名为“教育书刊社”的老板,刚下海不久,也是专业从事方兴未艾的民营二渠道的书报刊批发生意;这次来长沙,就是准备到全国闻名的黄泥街书市批购一些书刊,运到重庆去销售。
同为从国营单位下海,又在进行同一行业,尤其是大家都同属民营性质,因此,感情的沟通便很快实现;而有关创业的初衷、行业发展的前景憧憬、经营技巧的探讨等话题,在不经意的交谈中,主宾双方几乎都一下子有了互为知音的感觉。
在离上述那个不经意时间、那次并无重大特色短暂往来的15年后,那家曾在全国业界小有名气的大连金桥集团有限公司已不复存在,而曾与之交流过的情感和业务联系,也随着时间渐渐淡忘。然而,当年的那个来自山东的小伙子,他的人生轨迹中,有些什么与事业成功有关的情节呢?
他曾对记者采访时诉说:早在五十年前,我就开始了自己最初的小本生意。在一个好心人手里借了五角钱,我步行到了城里把钱批发成针,再回到乡下沿村叫卖。每天五角钱의针能卖出多一点钱,每天赚得剩下的钱买米存起来作“流动资本”。几个月后,我就拥有了好几块钱。
我是在乡下卖掉针获得资金,再到重庆进货;有一个相识的是卖鸡蛋,是先在乡下拿出资金收购鸡蛋,然后运到重庆卖掉。我主动找他商量,我们两人的资金可以合用,我在乡下卖出的每一分钱都交给你去买鸡蛋,你可以多几块更好地收购一些鸡蛋;到重庆你再将这些利润用于购买更多货物,这样我们俩都不亏欠谁,而且还能大幅度增加我们的收入。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成功的事务管理方式,而我当时只有12岁。
12岁的小男孩不得不“做生意”,这并不仅仅是尹明善聪明能干,更是他的艰辛困苦。他考上了公立中学,并因成绩优异而获得助学金。他学习成绩扶摇直上,一入课堂,就成了这里最出类拔萃学生。学习成绩扶摇直上,他甚至自学完大学数学专业全套教材。
正当他稍显得意之时,却遭遇命运反转。当反右运动爆发,他因为被指控有言论错误,被迫离开学校。此后的生活道路充满坎坷,但这段经历也锻造出了他坚韧的心志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现在看似辉煌如日中的尹明善,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不仅凭借于他的聪慧和努力,更是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和不断磨砺。他今天成为中国著名企业家之一,其实也是一个90后青年楷模人物,为社会树立了一面光荣榜样的同时,也激励着无数追求梦想的人们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