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性励志的可怕形象反复映照历史的深渊
文/流沙河
回忆高小初中,国文教师选讲《曾文正公家书》,催人渴睡,记不起讲些啥。校长每周训话,又抬出曾国藩大圣人做榜样,烦死人了。40年代来成都读高中,《曾文正公家书》有廉价本,青年路书摊上摆着呢。本想翻翻,听同学说蒋委员长爱读此书,便决心不看了。50年代做了编辑,又听同志们说此书“透顶”,想看看到底是如何,图书馆里又没有了。跃入60年代,阶级斗争炮火连天,读了罗尔纲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一篇文章,才晓得曾国藩加冠了,是“现行反分子”,觉得这顶帽子有趣。
现今混到六十快退休了,突然瞥见湖南大学出版社精印的《曾国藩家书》,非常吃惊。买一本来瞧瞧。这瞧瞧之后,更吃惊好哟,一位如此严于律己、自我批评勇于实践之人,那真是让后辈敬佩而害怕!
他日常写《过隙影》,记录自己的过错和改进措施,不仅写在册,还真切地在生活中落实。他对待私字一闪念时,即刻进行自我批判,以至于连自己也被震撼。
他对待国家,对待人民,对待自己的修养,都是一贯到底。他从未忘记身为官员必须承担责任,他从未忘记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应该保持谦逊和勤劳。他总是提醒自己和家人的:“莫管闲事”,即使面对权贵,也要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他的儿子们虽然身处战场,但他仍然教育他们要保持朴素,要勤俭节约,要尊重老百姓。他告诉他们不要因为功名富贵而骄傲,而应以清贫为乐,以学问为荣。
这样的品格、这样的行为,让我们不得不称赞他,同时也感到一种无比的忌惮。在那个充满变局与挑战的时代,他既能领导湘军打败太平天国,也能以一颗纯洁的心去审视自己的言行,这样的气度、这样的人格,在这个喧嚣世界中简直令人难以置信。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大潮流中,与那些只知权谋的人相比,他那份坚韧不拔、清风正气,就显得那么孤傺又可怕。
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他也存在缺点,比如对于儿子的教育,有时候过于严苛,有时候过于宽容;对于兄弟间的情感,有时候冷漠,有时候温暖。但即便如此,这种矛盾也是人类所共有的,而他的努力去克服这些矛盾,则更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总结来说,这个家伙,其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物。不仅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就,在个人修养上也有着极其高尚的情操。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地球上,我们或许可以从他的身上找到一些启示,用来提升我们的品质,用来抵御社会上的诱惑,用来成为更加完美的人类。在这条道路上,无论前方是否光明,只要持之以恒,我们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能够真正地活出生命中的每一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