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知名人物乔布斯的11项创新法则引领苹果事业腾飞
在2011年,BusinessInsider撰文指出,当时距苹果公司濒临破产仅14年后,它已经成为全球最令人敬佩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史蒂夫·乔布斯(SteveJobs)作为这场变革的关键人物,他是如何将苹果从边缘推向顶峰的呢?答案在于他独特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不畏争议的决心。
以下是BusinessInsider总结的“乔布斯成就苹果伟业的11项非常准则”:
与宿敌结盟
1997年,尽管面临连续12年的财务赤字,乔布斯仍决定寻求合作。他找到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并达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协议,即微软向苹果投资了15亿美元。这一举措标志着竞争时代结束,也为公司未来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产品具备特色
乔布斯深刻理解美学之道。他意识到当时苹果产品过时,因此在1998年会议上强调:“我们的产品缺少性别特色,不够吸引消费者。”如今,Apple致力于设计具有科技与美感并存的产品,无论是五颜六色的iMac还是潮流前沿的iPads,都体现了对美好生活追求。
改变初期经营方向
起初,Apple专注于电脑制造,但乔布斯知道,要实现真正成功,就必须拓展业务范围。随着时间推移,Apple扩展至电脑、MP3音乐播放器、音乐服务、iPhone智能手机及iPad平板电脑等多个领域。在2007年,将“Apple Computer, Inc.”更名为“Apple Inc.”以反映其更新和广阔视野。
想方设法跨越障碍
为了突破传统零售模式限制,比尔·盖茨建议建立自营体验店。现在,这些体验店遍及世界各地,其巨大成功已成为电脑零售行业模仿目标之一。
引导消费者的需求
而非依赖消费者反馈信息或市场研究数据来指导决策,而是在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发现不足所需的地方,以满足他们潜藏但尚未被察觉到的需求,如iPad平板电脑最初上市并未立即激发热销,但最终开启并领导了一段新时代。
6.共享特色
虽然每款产品都有独特性质,但它们也共同拥有很多交集点,如iPods与iTunes之间紧密相连,以及iPads和iPhones共享应用商店。这种融合创造力,让1+1>2得以验证,是使得整个生态系统协同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拘一格选人才
除了常青藤联盟毕业生外,还有来自不同领域的人才加入了apple团队,如音乐家、诗人、艺术家甚至动物学家和历史学家等,他们可能不是专业计算机人士,却能提供全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从而帮助apple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鼓励不同意见
20世纪90年代末,“不同的思维”宣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创新气息,并成为apple精神的一部分,为员工提供鼓励分享异见和构想空间,同时培养一种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心态。
抛弃冗杂简化设计
简单原则是另一个关键要素。当开发解决方案时,即便复杂度很高,也要努力让它尽可能简单易懂,以此提高用户体验,使之符合真实世界中人们使用习惯与认知能力要求。
10.出售梦想,而非产品本身
通过展示未来愿景,让人们沉迷其中,而不是仅仅销售物理商品,这也是乔布斯成功的一个方面。当人们购买任何一个apple设备时,他们往往被其带来的感觉所吸引,而不是单纯物品本身。
11.相信直觉
最后,在他的著名毕业演讲中,“跟随内心的声音”被提及为勇气的一种表现——追随自己的直觉可以揭示一个人到底追求的是什么。这不仅适用于个人生活,也影响着他作为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对技术界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