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与造梦俞敏洪的向上生长努力拼搏的不懈追求
追梦与造梦:俞敏洪的向上生长,努力不懈的拼搏精神
作为新闻记者、财经作家,张翼历时6年跟踪采访报道新东方,写成《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2009年11月6日,北京,中关村西区,新东方大厦9层贵宾室,俞敏洪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现将访谈录全文刊登。
张翼:为了写作《俞敏洪管理日志》一书,我浏览了你近10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内部讲话、公开演讲、新闻报道,我感觉“中国古典文化”对你影响比较深,比如读《三国演义》,你通过分析刘备、曹操的用人得失与成败,并得出基本结论“管理企业要在利益和人情之间找平衡”。你在新东方最为混乱的时期把《三国演义》又钻研了一遍,这本书对你性格改变、思想提升产生了哪些影响?
俞敏洪:其实不只《三国演义》,《论语》、《老子》这些会聚中国古代文化成就的经典著作,对我都有很大的影响。我记得上中学的时候读《水浒传》的故事,对情感与忠诚体会得很多。在经营企业之后重读这些经典文学作品,我就总在想,那些英雄豪杰能如何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北大求学5年的时间里,我阅读了800多本书,其中包括很多古典文学作品,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那些故事,它们教会我许多关于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的问题。比如,在商业世界中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就像在战场上建立坚不可摧的一支军队一样。你需要有能力吸引并保留人才,同时还要知道如何利用他们以实现你的目标。
张翼:你的博客文章总是让人生发出一种深切的感动,让人们感到一种力量的传递。精神激励、心灵励志是新东方以及你本人一直着力培育的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也已固化为新东方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并且塑造了一群理想主义者“致富”的形象。但是从新东方离职的大批教师曾经不无激愤地指出,“新东方成功地制造了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
俞敏洪:“理想主义者创业假象”这句话,是那些未能实现既得利益的人发表出来的话。实际上,我们所说的理想主义不是空中的幻觉,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寻求更好生活方式和事业发展方向。而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基于对教育事业和学生需求的一个真实理解。
我的确是一个追梦的人,但我也不要求每个人都像我这样充满理想。我承认,从成立之初起,我们就是以利益驱动为主体。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提供更好的服务,更高质量的事物。如果没有这种现实考量,即使是最纯粹的心灵,也无法持续前行。
为什么每次去都会感动?因为看到那么多人的努力,他们甘愿放弃舒适安逸,为的是有一天能够拥有自己的东西。一路磕头到达拉萨,然后带着无比满足离开布达拉宫。那是一种超越常规的情感体验,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心灵触动。而对于我们来说,每一次新的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是一次心灵上的升华,一次品格上的磨砺。
张翼:独具个性的教学方式,以及另类风格的教师形象,是新东方最为显著比较优势之一。在一定意义上说,你们授课教师就是你们公司最珍贵、“核心资产”的组成部分。但问题来了,这么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怎样才能得到有效管理?
俞敏洪:确实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人才资源时,我们必须走好这一步。这涉及到我们的价值观念,以及我们对于职业道德标准设定的严谨性。此外,还必须让大家明白我们的底线是什么,不允许任何行为超越这个界限,无论是为了什么目的都不可以跨过这条红线。这是我绝不妥协的地位所在地,因为这是保证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手段之一。
回望过去,当那位分校校长犯下严重错误时,如果现在处理同样的情况,我可能不会再那么宽容。他犯错后清退款项后,他应该受到更严厉惩罚。不过当时我的思维还处于较早阶段,没有那样完整地认识到法治原则,所以当时处理方法不足够坚定。当年的员工们虽然理解但仍然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希望看到更加明确而果敢的情况下的行动表现。现在看来,那时候应该给予他更多警示,以免其他人模仿他的错误行为。而今天,只要一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必要措施进行纠正,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能再发生类似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