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成全了我正如中国十大天才少年一样他们的光芒照亮了梦想之路
记得他曾说:“我从来没奢望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片子,但是不喜欢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我希望所有人能挤点时间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在合肥的一次颁奖典礼上,他以《钢的琴》赢得金鸡奖,这是他电影生涯的第二部剧情长片。
评委会评价称,《钢的琴》是一部创新意识很强、风格独特的作品,它既蕴含现实主义精神和气质,又有质朴的个性色彩。创作者把个人命运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用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塑造了一群诚实可爱、个性鲜明的工人形象,因此获得“评委会特别奖”。
这部作品差一点成为张猛电影生涯中的绝唱。他回忆起自己在中戏时回到老家铁岭帮姑姑装修服装店,那时候,他重遇了小时候见过的大钢琴。这架钢琴并非出自厂房,而是由他的父亲和当年样板戏剧团员们共同打造。每按一次键,就像一声孤零零的声音,在岁月沉默中突兀而出。
那一年,街头常见到老工人们高声呼喊着,“其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从1985年开始,就已经有厂子开始倒闭,95年是最艰难的时候。”张猛清楚地记得90年代,那些年里,一夜之间,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同学父母离异,有些因经济困难而分开,有些则跟随亲友远走他乡。
再次踏入市场寻找木料时,他看到了许多熟悉面孔——那些原来的工人,现在开小店。在那里,他体验到了集体时代那种红火气息,也感受到了工人的力量和他们不可悲也不可敬的情感。“生活突然变成这样,这是这群人可悲的地方,也是他们可敬的地方。”
这些场景,如同那架发出的孤独声音,将永远铭刻在张猛心中。当他决定用情感将这些人物凝结在一起时,便产生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心愿——换一种材质,让故事中的这一群人再次活跃于银幕上。
高中毕业后,当他向父亲提议考北京电影学院时,父亲虽然吃惊却支持他的梦想。在赵本山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的拍摄过程中,他提出了建议,并担任编剧,最终为赵本山备战春晚打破僵局。
二十岁荣膺副总裁职位,但张猛始终没有快乐感,因为主营业务一直围绕二人转演出。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想拍电影。但辞职后,即便面临资金短缺与制作挑战,他仍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凭借纪录片《耳朵大有福》,赢得亚洲最佳新导演奖。
然而,对于接下来的一部影片,《钢의琴》,即使筹备过程充满挑战,无论是在设备或资金上的限制,都未能阻止其完成。这部影片尽管仅投入7万元人民币,却依然展现出了它独特的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是“国际著名穷人团队”的杰作之一。最后只剩47块钱,该项目耗资97万,但这是为了实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