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经典励志故事白岩松的同学聚会乃是信仰之巅峰
文/白岩松
同学聚会,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种信仰。分开后,我们的友情似乎比在校园里更加牵挂。每次聚会,都让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谊已经升华为亲情。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听到同龄人自嘲“老了”。然而,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是:过去的事情清晰如初,而今天早上做了什么,却记不起来了。如果这就是老态龙钟,那我恐怕早已步入暮年。不过,每当同学聚会时,那些旧日风光和欢声笑语总能唤醒我的记忆,让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年轻、无忧无虑的小伙子。
不知何种因素,一股时尚正在迅速扩散,那就是同学聚会。我儿子与朋友们十几岁就开始有所聚集,而母亲七十多岁回家,也最盼望的是与老同学重逢。而我,也曾经历过,就在昨晚,与高中同窗共饮大酒;今天上午,小学时期的朋友们就在门口等候;中午前,还要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的同学等待,务必保持清醒,以免酒劲太烈影响头脑。
一个班级是否能经常举行聚会,要看他们在校期间班级气氛和友情密切程度,以及有几个热心组织者用他们辛勤工作和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心。我的高中班级,每隔十年才有一次大型聚会,每五年一次小型团体活动。而北京中学毕业生,在日常生活之外,还创立了一项每九月一日必须参加聚会的传统,因为“开学”。
一次偶然看到关于导演康洪雷访谈,他也像我一样,是内蒙古人,每年都回草原,与旧友相聚,不用说《士兵突击》,不用说《燃烧的岁月》,大家只需提到过去,便开始大快朵颐地喝酒,只要酒水顺滑,大家都会释然:“这个小子没变,就是我们那位老乡。”看到这里,我泪水涟涟,只好合上杂志,再未翻阅剩余部分。
大学时代不再草原,不需要拼命喝酒,但也不少喝。我一位天津同窗,如马三立般留下这样一句话:“每次咱们班聚会,我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再见的时候由其他人讲给我听,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醉忘事了。”
其实,有很多人恐怕也是如此。大学二十周年,我们组织一次盛大的庆祝活动,用名为“至少还有你”的口号来表达我们的愿望,即便世事无常,无论路途顺还是逆,不管眼泪多于笑容或者相反,最重要的是:至少还有你。
在各类照片播放之前,我们收集并编辑成册,在教室里放映。一开始,便是对照往昔照片而产生的情感波动——有些人的面容经过二十年的时间显得陌生至极,或许连自己也难以辨认。在一片混乱中,“这是谁”、“这是我吗?”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时人们突然感到一种巨大的错觉,这是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年的流逝真的消失了吗?
在这样的场合中,通常也有笑话,比如某位男生对女生敬杯,说出真诚的话:“你们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堂皆笑,他只能干杯致意。
音乐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次我们将校园里的经典歌曲编制成了两张CD长达两个半小时,当舞蹈结束时,全场的人似乎找到了归属感,而这种归属感正是在熟悉旋律中找到安慰,从而忽略掉离去的大树下的青春落叶。此外,有时候,当夜色降临之后,将所有能够想起的事物唱出来直到脑海空白。这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回到童真的方式,让人们暂时忘却一切烦恼。
2009年,更宏伟地庆祝毕业二十周年,我们邀请全体成员参与,并且策划了一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踢球、跳舞、大联欢大会。这些努力让我们的回忆更加鲜活,而且引发了一系列新的计划,以纪念这一特殊事件一年后的重逢。当今社会虽然充满竞争,但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我们从繁忙的人际关系及职场压力中抽离出来,为精神得到休息提供机会。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尽管时代改变,但是作为一个社群进行交流互助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它正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