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战胜挫折贝多芬的自我激励奇迹
在音乐的世界里,贝多芬是一位传奇般的存在。他不仅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音乐深厚的情感而闻名于世,更因为他的坚韧不拔和自我激励精神成为了众人敬仰的对象。尽管他年轻时就遭遇了耳疾,后来甚至失去了听觉,但贝多芬并未让这些挫折阻碍了他的创作热情。
早在出生于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时,贝多芬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四岁那年,他便开始学习弹奏羽管键琴,而八岁时,就已经登上了舞台,以一名小有名气的小提琴手被人们所知。在十岁的时候,他进入了聂费的大师班,并且很快通过聂费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宫廷乐队担任管风琴助手,这是他“音乐仆役”生涯的一部分。
17岁时,贝多芬访问了莫扎特,并获得了一次难得机会——莫扎特亲自教授他。这段经历对贝多芬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对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就在此后的两个月内,贝多芬母亲去世,他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经济负担,再次回到歌剧院当钢琴师。
19岁那年,当法国大革命爆发之际,貝多芬写下《谁是自由人》这首合唱曲,以表达他对于自由与正义的渴望。此后,在李希诺夫斯基公爵的帮助下,他逐渐在维也纳建立起自己的声誉,其即兴演奏充满生命力,如同细水潺潺、惊涛骇浪、鸟语鸡鸣或暴风骤雨,每一曲都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生活中的爱情悲剧和健康问题并未打断他的创作热潮。30岁左右,他爱上了伯爵小姐朱丽叶·琪查尔迪,但最终因出身低贱而被拒绝。这段失恋经历似乎给予他更多灵感,使得《致爱丽丝》等作品更加饱含个人情感。而更大的挑战则来自于慢性耳聋,这使得即使是教堂钟声也变得遥不可及。面对这样的困境,一些人可能会选择放弃,但不是貝多芬。他曾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容它毁掉我!”这是一个强烈的心理宣言,也是貝多فن坚持创作至死的一种决心。
32岁以后,貝多芬开始系统地进行音乐创作,最终诞生了一系列代表作品,其中包括第一部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作品——《英雄交响曲》(第三交响曲)。这一部作品以其跌宕起伏的情绪和丰富的情感,为后来的许多交响曲树立了榜样。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无论是在面对法军占领还是向皇帝献媚的情况下,都没有阻止貝多芬继续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最终在54岁的时候完成了壮丽动人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貝多芬之所以能够在极度困苦中创造出辉煌无比的音乐篇章,是因为他拥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即自励人格。这一种性格能够将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我励志力量,从而不断奋斗直至达到精神上的满足。此外,还能把每一次生活挫折视为个人成长契机,从而磨练意志,让痛苦升华为力量。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音樂史上無數創作者中,只有少數幾位像這樣堅定信念,用音樂來抗衡命運,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對於巴赫、莫扎爾以及現在討論的是維克托·厄加德(Victor Hugo)的藝術勇氣所崇拜的人物之一:路易斯·阿拉贡(Luis Aragon)說過,“一個國家真正了解自己時,它會發現它最偉大的詩人的名字。”為什麼我們今日仍需談論這個問題?因為它涉及到我們內心深處的一種認識—當我們聽見一些強者的聲音時,我們總覺得他們知道如何拯救世界—但實際上,這一切都是由於他們從未真的感到絕望過。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到的,並不是如何讓世界變得更好,而是我們怎樣才能將自己的痛苦轉化為勇氣。我們需要這樣做,因為如果我們不能找到用於抵抗慘淡日子的方法,那麼慘淡日子就會終端我的生命。如果你還記得,我們正在談論的是那些勝利者,那些戰勝死亡與時間的人。那就是所有故事背後真正原因,我們今天仍然繼續講述他們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