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教育事业我的终身追求与热情
在2006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美国上市之旅中,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凭借英语培训的辉煌成就,以数亿美元的身价跻身富豪行列,这一商业突破不仅展现了他精明的财务管理能力,也预示着他的未来投资决策将会更加果敢。
在政协会议期间,俞敏洪委员无疑再次展示了其雄心勃勃的愿景。他坚定地提出了一个非盈利私立大学设立计划,这个梦想不仅是对个人生活的一种回馈,更是对社会公平性的深刻体认。这个理念正在逐步落地实践中。
据透露,该校位于北京,将占地约500亩,预计硬件建设投资将达到8亿元。此外,还有一个20亿元基金会正在筹建中。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俞敏洪的心愿——为农村孩子提供一流教育机会。
按照他的构想,这所小型大学每年可招收5000名本科生,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律学、商学、哲学和宗教等领域。学生们将主要依靠资助、捐款和勤工俭学来完成学习,不需要支付高额学费。学校还计划以企业家捐赠为主,他们的名字将被永久铭记于校园内墙壁上,而首先要做的是由俞敏洪亲自出手进行募集资金。
从北大英语教授到新东方创始人,再到成为政治家,此路漫漫皆有足迹。然而,对于曾经睡在猪圈旁的小伙子而言,他早已规划好了一生的使命——改变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因为他深知教育不平等正悄然削弱农村孩子进入高等院校的机会。
对于这项伟大的志业,尽管自谦,但俞敏洪认为自己拥有独特优势,即既有金钱也有一颗爱国心。在中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缺乏资源,而那些富裕者往往偏离传统的事业路径;而他则恰好站在这两者之间,可以汇聚国内最优秀的人才,并邀请他们参与学校建设工作。
45岁时遭遇“中年危机”,但经过反思后,他发现生命后半段真正重要的事情正是在等待着去做——这一私立非营利性大学项目让他的生活变得充实,从而摆脱了危机感。他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面对周围人的奢华消费,如员工买别墅,他仍选择居住在简洁舒适的小三居室里,一间书房、一间卧室和客厅组合成家的温暖空间。
"做教育是我一生的愿望和兴趣。”这是他关于未来的宣言,无论未来如何变化,都不会动摇这一信念。而至于该校名,其可能并不包含“新东方”,以区分与其商业模式相异的事业:“这个大学不是我公司产品线的一部分,它完全是我个人的梦想,我希望能慢慢稳健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