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社会中的奋斗精神之旅
他回想起曾经的学术梦想,渴望重拾当年沉浸在书海中的钻研精神。尽管这段经历被时间削弱,但他坚信,这份精神可以再次唤醒。他心怀一个宏伟愿景:创建一所独立的人文大学,每年接收1000多名学生,让它成为培养非传统背景人才的摇篮。在这里,他希望能够给予那些贫困农村孩子机会,让他们有可能改变命运。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做出了一个艰难决定——让新东方上市。这一举措虽然为他的大学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他必须与股东们妥协,而这常常与自己的教育理念产生冲突。然而,在商业世界中,他学会了保持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
作为公司内部的一员,有人称呼他为老俞或俞老师,而对外公开时,他则以俞总自居。但是,一旦面临记者采访时,这种身份区分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爱骂就骂吧,都听钱人的意见还能好过吗?”这样的豪言壮语反映出他的坦率和不屈不挠。
创业初期,俞敏洪曾通过贴小广告在电线杆子上宣传新东方,并与居委会大妈斗智斗勇,这些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如今,公司已经从小胡同里的违章建筑搬迁到了中关村金融中心,与政府的合作也更加高效。
万通董事局主席冯仑曾形容新东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融合了“三流文人+痞子精神”。对于这个评价,俞敏洪笑着表示,即使不是指自己,也理解这种精神的力量:“不能说我就是这样,但是这个意思我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