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要了你后凭什么给你开高工资中学生励志故事在社会的舞台上展开
一家公司要了你后,凭什么给你开高工资?中学生励志故事在社会的舞台上展开
文/张子恒
这篇文章我用过很多次,记录于两年前的一个冬日,下午放学回宿舍的时候,我路过阳台看到它,生长在一片浓郁的脚臭中,无所畏惧。
当然,后来它还是死了,死因不明,但通体发黑,一副死得其所的样子。
今年团队招聘的时候,我面试过一个西财的学生,她前面整体感觉都不错,在技能这个环节,她显然神采奕奕,说:普通话二级甲等,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还会Photoshop的基本操作,还有英语四级……当时我被她的自信和能力深深打动,但也感到了一丝担忧,这位小姐是否真的能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环境?
六千块不多,但也是建立在跟你的能力及软素质匹配的情况下,就像那句:要死得其所……
后来再想起这个场景的时候,再结合自己少有的实际经验,我觉得可能大多数大学生都会在毕业找工作这个阶段,从理想生活的高台上被现实拍下来。这也间接地催生出我写出这篇鸡汤文章,因为时间长了,不装逼,也是时候出来立立牌坊了。
HR的困惑
周围有很多正在创业或已在管理层的人们,我们聊天开始抱怨:现在的人真难招。招有经验的人吧,对创业公司来说,它们第一是成本大,其次,有经验的人正因为有经验,可塑造性就变得很低,不容易实现创业公司“一人多用、八面玲珑”的这种需求,或许还会给新生的团队带来一些前公司的不良习惯。所以初创团队,在基本工种配备齐全后,更愿意招聘大学生进来,他们好带,有学习能力强,可塑造性强,说白了,是成本又低。
但是大家慢慢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其实还停留在一个“理想阶层”,并不能承担起一个企业合格成员角色。
也不难理解,加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极力提倡追求梦想,每个孩子都幻想着毕业后自己能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月入五位数、二环内有房,再配辆差不多车,在公司有话语权西装革履……等等等等,不屑于做一些听起来不是很高大尚工作,不是嫌累,就是嫌钱少——总共来说,是眼高手低,如同我刚出来时一样。
其实苦衷我也理解,家长花那么多钱让上了四年大学,一出来兴高采烈地工作,每个月才拿两三千块钱,还完房租还花呗每个月基本也就差不多了,再者,上过四年大学,只拿这么点薪水,又怎么好意思回村,又怎么好意思面对那些中途辍学,现在已经有车有房还有俩娃的小伙伴们?
但仅仅你上了四年大学,你就应该拿到高工资么?
很多硬气用人单位拒绝用应届生原因就在这样,那些刚从校门走出的孩子们,看着也蛮机灵,但就是不会做事,都说会,但是真正进入职场,那些理论知识好像都是浮云。他们把苦劳当功劳,把时间浪费当成努力,用自己的懒惰换取老板对自己的信任,而非真正提升自身价值与贡献。不管怎样,这对于那些想要通过努力改变命运、成为社会的一分子而来的青少年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