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战胜挫折的智慧陈道明60岁前夕的从容之作
中外名人的智慧:陈道明在六十岁前夕的从容之作
文/陈道明
一晃,时间就像流水般不经意地溜走了,我已经年近六旬。说起来,身心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注重的事情,但若将其提升到“养生”的高度,又似乎显得有些过头了。我所做的一切,虽然不能称为高深莫测的养生之术,但却是我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我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应寻求一种平衡和自我满足,这与我的早年经历有关。
我出生于天津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燕京大学毕业生,在天津医科大学教英文。这样的家庭环境让我少年时期有着理想化的人生规划,那些计划中没有演员这一行。但为了避免上山下乡,我不得不报考了天津人艺话剧团。在那段时间里,我多数时间都是在舞台上跑龙套,一直持续了六七年。那时候演艺界是个大锅饭,每个人的收入差距并不大,加上自我感觉“入错了行”,所以对出人头地没有太多奢望。相比之下,现在的演员接受的是一种以竞争为主、甚至强调“你死我活”的教育,他们的心理因此而变得急功近利。
实际上,不仅是演员,现在整个社会都患上了“有用强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为标尺,有用学之,无用弃之……许多技能和它们原本提升自我、怡情悦性的初衷越来越远,所以社会变得越来越功利,人心变得越来越浮躁。然而,这世界上许多美妙事物都是由无用的东西带来的。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许无用,却能给人带去沁人心脾的情感;刺绣和手工,或许无用,却能给我们带去美感和惊喜;诗词歌赋,或许无用,但它可以说中你的心声,抚慰你的哀伤……
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述过,“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体和精神,其中前者是基础,而后者则是升华。不如静下心来,从容品味那些看似无用的美好,而不是一味追求那些表面的有用。这就是我的观念,也是我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钢琴练习排解压力、画画放松心情、棋艺修炼内涵,以及手工制作增添生活乐趣。
这些活动或许被认为是不务正业,但是对于保持自己的精神状态来说,它们至关重要。我更喜欢把这些活动当作是一种个人对抗现实压力的方式,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尽管工作繁忙,但找到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情,比如写杂文,这也是我的梦想。在这种宁静的心境下,即使是在阴雨天,也愿意一个人写东西。
有人可能会问,你怎么还有闲情逸致呢?其实,只要我们愿意,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空间。我这个人并不喜欢烟酒娱乐,更不会参加长时间的饭局。如果不是为了工作,其余的时间就是阅读、书法练习、弹钢琴或者下棋,为女儿做衣服,为妻子裁制皮包等等。这些事情或许并非最具价值但却让我感到快乐,让我的内心保持独立,不受外界干扰。而这,就是秘密所在——让自己的内心保持纯净,以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抵御各种诱惑,使自己成为百毒不侵的人。此刻,如果你问关于养生的秘密,那么这就是我如何一直保持年轻活力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