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0后十大影响力人物中的陈道明60岁前夕的无用之身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
文/陈道明 一晃,六十岁的壽辰即将到来,說不注意身心健康,那是假的。但將其提升至“養生”的高度,又似乎不太適合,因為我做的,是冯小刚所謂的“奇技淫巧以悦婦孺”。然而,不做無為之事,又怎能遣散有涯之生?這一觀念,遠遠說來,或許與我早年的經歷有關。我出生於天津一個中醫世家,父親畢業於燕京大學後,在天津醫科大學教英文。受家庭影響,我少年時期的理想是當律師、外交官、醫生,在人生的規劃中完全沒有“演員”。但高中時為了逃避上山下鄉,有個正經城里的飯碗,不得已報名了天津人藝話劇團。進入戲院後,也未有一鳴驚人的表現,大多數時間都在舞台上跑龍套,一跑就是六七年。那時候演藝界都是吃大鍋飯,主角和配角收入相差不大,加上自我感覺“入錯了行”,對出人頭地沒有什麼奢望。
人生的起步階段並未經歷過急功近利的熏陶,所以很自然地便學會將很多事情看淡。不像現在的演員,他們接受了太多以競爭為主,即使強調“你死我活”的教育心理整體就跟著急功近利化。而且,這種情況不僅限於演員,全社會都好像得了一種「有用強迫症」,崇尚一切都以「有用」作為標準,有用學習,无用棄置……許多技能和它們原本提升自己、怡情悅性的初衷越行越遠,因此社會變得越來越功利,人心變得越來越浮躁。
但是,這世界上的美妙往往由無用的物品帶來。一場猝不及防的春雨或許無用,但給予我們沁心脾腑之感;刺繡和手工或許無用,但帶給我們美感和驚喜;詩詞歌赋或許無用,但它可以說中你的心聲抚慰你的哀傷……老子在《道德經》裡也講:“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人的生命包含肉體和精神,上者是基礎下者則是升華。與其一味追求有用的物品,不如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那些無用的物質所帶來的心靈安寧與美好。安然的心,便是一切安然的事。
從小,我弹得一手好鋼琴,用愛而非練习成長。我每天必須弹兩三個小時,如果興致勃勃還會延長到四五個小時。在外拍戲間隙,我會拿出我的珍藏版電子鋼琴代替真實鋼琴,有時機緣巧合也有機會使用其他樂器,如吹薩克斯風等。對我而言,這些都是私密朋友中的首選。在混跡於世俗生活中難免有些郁結,而這些毫无目的的小把戏便成為排解內心不安的手段之一。
進入中年後,我迷上了畫畫,並沒有門派也不講章法。我磨好墨汁鋪好宣紙,用筆揮洒開創性作品,然后翻閱地圖回憶拍戲曾去過的地方,再次揮毫泼墨描繪山水景色。一旦完成,便貼在書房牆壁上,一遍又一遍欣賞直至感到滿意才罷休。此外,由于書法精妙,我也開始迷戀此事,以毛筆抄寫古籍,如《道德經》,一邊抄寫,一邊默讀深刻印象深刻。
棋藝也是我的愛好,从围棋到国际象棋再到各种各样的游戏,无论何种,都算是我擅长的一项技能。不过,只喜欢与自己对弈,因为生活就像游戏一样,最终胜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让我从棋盘中学到了许多关于宇宙宽广的人生浅薄,以及如何平衡竞争与内省,将竞技转化为养性,从胜负超脱出来享受过程本身,这样的生活状态,就是一种养生的艺术吧?
偶尔,当女儿远方时,我们会通过制作糖果或者面具来表达爱意。她常年国外工作,她离开的时候,让她带着一些我们亲手制作的小礼物作为纪念,这样既满足了她的需求,也让我们母女间保持联系,同时还能减轻一下离别后的寂寞。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一种特别温馨的情感交流方式,并且这种简单的情谊,使我们的日常充满乐趣,让这份关怀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一个环节。
最大的梦想,就是写杂文。在现当代作家里,我最喜欢的是鲁迅先生。他那风格独特、思想深邃的小说给我留下不可磨灭的人生印记,《鲁迅全集》是我读过最完整的一部文学巨著。当阴雨连绵的时候,我总愿意一个人静坐书桌前沉浸于文字世界。但直至现在,还没有真正尝试过写杂文,因为觉得这是个难题——需要一个宁静而专注的心境先要清净无杂念,看着窗外飘落的大雪花片,比起炉火旁边暖洋洋地吸烟,却选择拿起笔尖轻轻触碰纸张,每一次字体重复思考后再落笔,其实是在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声音,那份独特的情感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能够触动他人的文字。如果有人问你,你怎么找到时间来做这些闲情逸致的事情呢?其实,就像鲁迅说的那样,“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是有的。”
这个时代忙碌又紧凑,对闲暇活动似乎并没有空间。但对我来说,这些活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消遣,它们构成了我的个人生活核心,为我的灵魂提供稳定的支持。而工作以外剩余时间,则被用于阅读书籍练习书法弹钢琴下棋以及为妻子裁缝制皮包等活动。这一切,或许被视为“奇技淫巧以悦妇孺”,远不是参加宴席那么重要。但毕竟,我们需要给自己的灵魂营造一个归属的地方,让自我、本我、真实之我得到尊重与维护。当我们学会接受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时,当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时,那么即使面临挑战,我们依旧能够保持从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永恒青春的心灵,并因此拥抱健康快乐的人生。